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奋斗出来的幸福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2-04 09:04

 初冬,宜川县南郊王湾村的110座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尽管这个时节的大棚已不能种植任何农作物,但村民张玉成依然隔三岔五地穿梭于大棚内外,查看大棚的情况,盘算来年的计划与收成。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2017年,张玉成发展了4座大棚,种上瓜菜,年收入突破2万元,摘掉了贫困户帽子。今年年底,他又搬进新房,一家人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张玉成的幸福生活是宜川县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缩影。

  宜川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贫困村4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161户8274人,其中在册贫困户1366户3303人。2018年,宜川计划脱贫26个村1003户2699人,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今年以来,宜川县委县政府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因地制宜选准脱贫致富产业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找准路子。

  宜川县将特色产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行动,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断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11月29日,走进宜川县英旺乡丁盘村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记者看到,一望无垠的蓝色光伏板犹如一片蓝色海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017年4月,宜川县实施了英旺乡丁盘村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建设规模4.44兆瓦。截至目前,电站累计发电410万千瓦时,年上网电费收入449.3万元,帮助当地148户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产业扶贫,既要因地制宜走“老路”,也要创新谋变穿“新鞋”。宜川县立足县情实际,抢抓“三变”改革机遇,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位于交里乡乔庄村的陈家山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是宜川县深化“三变”改革、引进企业、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推进脱贫攻坚打造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这个扶贫示范园区先后流转当地村民与村集体土地687亩,按照每亩每年330元补偿标准获得30年经营权,达到了激活闲置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变’改革好,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乔庄村贫困户张根生高兴地说,“我和公司签了合同,流转了8亩土地,每年分红3000元。我将国家补贴的1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成了企业股东,2017年分到了1500元。此外,我还在果园打工,每天能挣100元,感觉日子越过越有劲儿。”

  像张根生一样,交里乡有168户产业户、34户兜底户从中受益。他们以每户1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作为入股股金,纳入企业,参与分红。同时,贫困户和周边村民参与园区劳作,实现“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股份分红”兼得的效益。

  目前,宜川县累计培育发展脱贫产业基地22个,扶持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此外,畜禽养殖、蘑菇、木耳、羊肚子菌等产业也在宜川县遍地开花;光伏扶贫带动贫困户1329户,户均年收益3000元,连续受益20年。宜川县探索推广了“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扶贫新模式,建成“三变”改革示范点14个,带动贫困户891户;为56个村互助资金协会注入资金2246.9万元,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宜川县“110”产业服务指挥中心建立运行,产业扶贫户人人掌握一技之长,贫困群众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广。

  贫困群众住房全改善

  走进宜川县德馨园小区,一幢幢新建的住宅楼整齐划一,小区内干净整洁,居民们在广场上悠然散步、锻炼身体。

  右臂残疾的宋宏刚是德馨园小区19栋一单元201室的主人,他靠开小卖部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2017年年初,作为贫困户的宋宏刚递交了移民搬迁申请。同年8月8日,他喜迁新居,搬进了德馨园小区。看到新房宽敞明亮,设施一应俱全,宋宏刚激动地说:“这种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如今变成了现实!这么好的房子才掏了1万元,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

  宋宏刚家里有4口人,大女儿宋丹宇在公益专岗上班,每月政策补贴1480元。全家还享受低保、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残疾补贴,再加上小卖部收入和妻子打工收入,如今,宋宏刚家一年收入超过4.5万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住有所居、住有安居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县城,也覆盖了宜川县农村。

  搬进新房,看着宽敞明亮的房屋,丹州街道王湾村贫困户杨水合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笑容:“花了不到1万元就住上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宜川县多数贫困农民都居住在靠山而建的土窑洞或棚户房里,如何改变他们的住房困境?宜川县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有力举措,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通过回购商品房安置、建设移民搬迁点安置、敬老院安置、幸福院安置和分散安置5种方式,近年来,宜川县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56户1752人、避灾搬迁263户782人,全面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问题。

  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宜川县云岩镇北赤村第一书记范永红扎根基层抓党建,帮助贫困村民发展产业;秋林镇太坪村致富能手李军学,通过自身脱贫,带动全村发展特色产业;英旺乡高里塬村村民张新建,21年坚持种植蘑菇,走上致富路;集义镇桌里村村民高彩霞,用“真诚与真心”酿造出了芳香醇正的山水沁芳酒……

  走在宜川的田间村落,随处可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拔穷根的生动画面,处处呈现出脱贫攻坚的火热场景。

  为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宜川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宣传鼓动、教育引导、典型带动、爱心激励,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积极向上的力量,加快了脱贫摘帽的步伐。

  政策口袋书贫困群众人人有份,“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文艺宣传巡演走进千家万户,文化墙成为贫困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宜川县形成了政策扶着群众干、干部带着群众干、舆论引着群众干、社会帮着群众干的良好氛围,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风尚在干部群众心中真正落地生根。

  按照“政府搭台、村组承办、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模式,宜川县探索出“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的“爱心超市”运行办法,建成“爱心超市”57个,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保障兜底确保贫困户不掉队

  “在这住得好、吃得好,两三天就洗一次衣服。”70岁的薛王成是宜川县寿峰社区打虎庙村的“五保户”,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今年,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宜川县移民办将老人安置在十里坪敬老院,解决了薛王成的住房和养老问题。

  鳏寡老人、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是贫困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川县按照“兜底线、保基本”要求,利用十里坪敬老院和5个幸福院,对无劳动能力的107户162人全面落实低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使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无虑。目前,宜川县给他们累计发放低保等生活补贴金2331.7万元。

  由于重度脑瘫,宜川县云岩镇八零村的孙康瘫痪卧床17年,但却极其渴望上学。

  2017年,宜川县组织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决定为全县23名因残疾等原因无法上学的青少年送教上门。云岩小学的3位老师为孙康制定了专门的教学方案,利用周末时间上门为他上课。

  统筹政策扶持、社会资助资金,宜川县建立了“纵向贯通、横向连通”的学生资助体系,资助贫困学生7364人次,共计476.6万元。落实1120名教师对1207名贫困学生进行“一帮一、一帮多”帮教,实现了残疾儿童就学“全覆盖、零拒绝”。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为让非贫困群众不再因病致贫、脱贫群众不再因病返贫,宜川县创新健康扶贫,实施“家庭医生、乡村医生与贫困户家庭签约”的模式,实现“一对一”签约服务,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宜川县连续两年为贫困户免费购买了“五大保险”,累计赔付资金300余万元;“四免一提一降”等政策有效落实,合规合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如今,宜川县的贫困群众实现从有病不敢看向病有所医、看病不愁转变。

  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一项项惠民工程逐一实施……这些使宜川县12万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