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商洛山阳 蓄积脱贫之本 迸发攻坚力量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1-30 08:53

今年以来,商洛市山阳县在巩固前期脱贫成效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央、陕西省和商洛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决策部署,紧盯年度脱贫目标,接续开展春季攻势、夏季行动、秋季冲刺、冬季补短,扎实开展“两对两补”工作,对标“577”脱贫标准,找差距、补短板,着力实现“两业”上规模、“两房”保清零、“两设施”大提升、“两力”见成效。今年上半年,山阳县在全省追赶超越排名中位于商洛市前列。

  “两业”促增收,脱贫步伐更稳固

  山阳县辖18个镇办239个村(社区)46万人,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现有在册贫困户25204户85115人。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目标,该县紧盯群众收入达标,始终把产业和就业脱贫作为根本之策,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确保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山阳县突出“一村一品”,按照“长抓果短抓菌,集中规模抓畜禽,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旅游等产业”的思路,重点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畜禽、林果“四大全产业链”产业,兼顾茶叶、中蜂、光伏、旅游、劳务和电商产业。今年以来,全县新建中药材基地19万亩、林果基地5.9万亩,累计分别达到53万亩、133.68万亩;新发展畜禽养殖161.16万只(头)、食用菌5000万袋;新建茶叶基地3.1万亩,累计达到15.61万亩;新养殖中蜂1万箱,累计达到4.6万箱。

  山阳县创新“三带三创”扶贫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专业合作社746个、能人大户308户;突出金融扶贫、包抓帮扶、产品销售“三大创新”,成立县扶贫搬迁有限投资公司,设立产业专项资金1.2亿元,撬动银行贷款1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6.8亿元。县上通过党政组织出政策、银行贷款投产业、支部引领抓落实、企业带动闯市场、农户参与建基地等措施,突出龙头企业建强党组织、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员带头发展产业模式,以市场强势主体带动弱势群体、能人带动弱势人群。

  山阳县与西安市山阳商会合作,110名山阳籍企业家、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创业,新筹措扶贫资金1.8亿元,相继建成了一批产业基地和加工企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或2家企业结对帮扶。县上积极引进北京德青源、中利腾晖、和丰阳光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带动全县养鸡、光伏、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德青源金鸡扶贫项目第一批蛋鸡进场养殖,带动养鸡65万只;中利腾晖光伏扶贫项目启动建设光伏电站31.88兆瓦,与190个村1.2万户贫困群众签订了协议。

  山阳县持续推进“三变”改革,集体经济实现突破。山阳县立足县情实际,先行试点、大胆探索,总结形成了摸清家底、选准产业、引进企业、农民入股、商定股比、签订合同“六步工作法”,探索形成了城市带动、资源资产、乡村旅游等10种发展模式。在有条件的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20家,启动实施“三变”改革试点村和集体经济示范村建设100个,全县239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全覆盖,其中74个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山阳县拓宽渠道抓就业,持续做大做强山阳建筑劳务品牌,动员4家企业将注册地迁回山阳,目前全县共有二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6家;将就业创业培训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市场接轨、与劳动力意愿衔接,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等模式,完成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8期1860人,年转移就业2万余人。

  “两房”定民心,安居创业奔小康

  山阳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坚持“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四靠近”原则,积极实施规划引领、“交钥匙”和旧宅腾退“三大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技能培训项目、后续管理服务“三大举措”;坚持把移民搬迁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规划布局“一核四极四片区”,即以县城为核心,建设宏祥、西河2个5000户以上大型集中安置区;以中村、高坝、漫川、户塬为中心,建设千户以上安置点7个;以照川、板岩、法官、宽坪为重点,建设500户以上安置点4个。

  山阳县围绕“搬得出”抓进度,加快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县5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50个达到入住条件,6个正在完善配套设施,13069户搬迁对象入住或交钥匙9930户,明年3139户拟脱贫户今年年底前交钥匙。

  山阳县围绕“稳得住”抓配套设施建设,增强综合功能,将移民搬迁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坚持“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在所有集中移民点同步推进大小配套项目建设,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3个、幼儿园4所、卫生室18个,完成水、电、路、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43个。

  山阳县围绕“能脱贫”抓产业发展,搭建稳固脱贫平台,坚持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至少有一个配套产业、每户有一人就业的原则;在移民安置点和群众居住集中的村社,大力发展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建成服装加工、肠衣护套加工等社区工厂78个,吸纳5300余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山阳县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安全住房,5994户危房改造任务已完工5923户,剩余71户11月底完成。该县把贫困户生活、居住条件改善作为单位、干部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群众挤一点、干部帮一点、政府投一点、单位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改造,今年启动的4200户民居改造,目前已完工4156户;改造镇办闲置办公用房,建设特殊人群民政兜底保障供养院5个,集中供养特殊困难群众450户620人,解决了农村五保边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住房问题。

  东寺村贫困户邬文全在村上党员的带动下,发展产业增收1.8万元。他高兴地说:“环境变了,人的思想也该转变了,不能总是‘等靠要’,得大干一场,早点奔上小康路。”

 “两设施”打基础,构建发展大格局

  山区的基础条件落后,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发展。山阳县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破题,牢牢抓住事关山阳长远发展的西武高铁、山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主动对接、强力推进,以交通大突破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

  山阳县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巩固提升,消除死角盲区,确保今年退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全部达标;加快实施今年省市下达的通村通组路建设、“油返砂”整治,同步启动明年计划退出深度贫困村、影响县脱贫摘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夯实脱贫基础。

  山阳县争取国开行开发性金融贷款7亿元,对129个贫困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建设,今年拟退出的63个村通村水泥路、电力入户已达标认定,安全饮水75个村已达标,54个村正在建设或改造,年底前将全面完成。整合涉农资金,统筹推进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83个非贫困村安全饮水、通村水泥路建设。

  山阳县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持续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改扩建贫困镇村学校9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兑现各类贫困生资助资金1.62亿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已完成义务教育、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帮扶他们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

  山阳县建立健全县镇村医疗服务体系,18个镇办建立了镇中心卫生院,23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全面完成,正在达标认定。县上狠抓医技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累计引进医学类人才200余人,确保每个镇办卫生院至少有5—8名全科医生,每个村社区卫生室至少有1名有资质的乡村医生。

  山阳县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县上实行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全县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贫困群众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他们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发放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农村失独家庭补助和低保、五保、临时救助等各类资金1.68亿元,新建儿童福利院1所,建成敬老院1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45个,兜底保障贫困群众2.55万人次。

  高坝店镇君子涧村72岁的贫困户南忠智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今年自主生产香菇5000袋,为福临缘公司代管7000袋,目前出售的香菇已收回投资,今冬明春还能采摘2000余公斤,加上代管公司的7000元劳务费,预计收入2.3万元。

  “两力”强推进,再添攻坚新动能

  在脱贫攻坚中,山阳县更注重凝聚扶贫合力,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相结合,用好“四支队伍”力量,强化“五个引导”,着力增强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县上整合干部帮扶力量、宁商扶贫协作力量、中央和省上帮扶力量、“百企联百村带万户”等社会力量,聚焦区域、群体、工作三个重点,集中优势兵力,下足“绣花”功夫,以超常规的硬措施坚决啃下“硬骨头”。

  山阳县大力实施“六八八”工程,全面落实深度贫困村“六个一”措施,为30个深度贫困村确定了一名县级包抓领导、一个联帮单位、一名常驻第一书记、一个帮带企业或合作社、一个互助资金协会、一名驻村乡村医生,充实和加强了深度贫困村帮扶力量;与宁商对口协作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合作,在深度贫困村新建扶贫项目31个;为每个村安排400万元至600万元国开行建设资金、50万元的中央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通村道路、桥涵、安全饮水、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每个村安排60万元至80万元、每户贫困户安排3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脱贫产业。山阳县针对贫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特别是无法依靠产业和就业实现脱贫的五保贫困户和残疾人等,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配套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贫困户入股等方式,优先带动深度贫困村无劳动力群众收益分红。

  县上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文明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和信心引导,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他们组织开展精神脱贫“四扶五风六化”主题行动、“三讲三评三创”新民风建设活动及“十个一”专项行动500余场次;扎实推进“党员、农民”融合教育,以党员教育引领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丰富党员教育,开办新农民大课堂925期;组建政策普及、典型宣传、模范宣讲、文化惠民四支队伍,深入基层开展各类活动504场次;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同行”主题活动,编排小品、相声等文艺节目巡回镇村演出532场次;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激励贫困群众,持续深化向李长庆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各级干部以更饱满的精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大力开展“脱贫励志模范”“脱贫标兵”等各类评选活动156场次,表彰贫困群众2783人;制定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一系列脱贫政策,采取积分兑换商品、扶贫脱贫先进奖励等方式,与村社商店合作,开办“爱心超市”239个,努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十里街道办王庄村27岁贫困群众张治飞的父亲年事已高,母亲残疾,哥哥去世留下小侄子需要照管。今年,张治飞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流转土地100亩,多方筹资建起了15万袋香菇大棚105座,计划明年再增加15万袋,总规模达30万袋。

  张治飞的创业带来了连锁效应,他成立的志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贷款、产业直补金、土地等入股分红,带动全村80户贫困户脱贫。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