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华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福惠家园见闻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8-10-01 08:00
本报记者 郑栋 通讯员 石超奇
9月8日,记者来到华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福惠家园,感受贫困群众生活的新变化。
“我无论如何也得搬出来”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福惠家园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人们可能还以为这10幢位于华阴市主城区优质地段的高层住宅,是某个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高档小区。
楼总高11层、每层两梯四户、50米以上的楼间距、40%的绿化率,周边500米范围里小学、初中、高中一应俱全,1公里外是西岳庙景区。领钥匙、看房、装修、搬家……记者发现,穿梭在福惠家园里的贫困群众,脸上写满了幸福的笑意。
“我无论如何也得搬出来。”在9号楼2单元701号,孟塬镇涧东村村民樊益民一边“指挥”着女婿谢青珍搬床,一边对记者说。为了能早日住进新房,今年73岁的他刚领上钥匙就到建材城定做了全套的室内门和橱柜,还把远在苏州打工的女婿也叫了回来。“我上了年纪腿脚不便,搬出来生活方便多了。小孙子明年就能在城里念书了。”樊益民说。
涧东村位于华阴市与潼关县交界处,村内沟深坡陡。因为家庭负担重,樊益民一家无力承担修缮房屋的费用,一直在塌方的土房中度日。得益于省扶贫办、省国土资源厅和渭南市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支持,在华阴市的协调下,樊益民一家只花很小的代价就在城区拥有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新房。“这房子我们一家只掏了1万元。”站在亮堂堂的客厅,樊益民高兴地说,“一家四口人,每人2500元,这是党和政府体贴咱呢!”
要想搬得出,除了有新房子还要有吸引人的“香饽饽”:华阴市不仅让贫困群众原来享有的扶贫政策保持不变,还主动扛起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就医和子女就近上学的责任。“我们还要进一步夯实责任,用足用活各项政策,让搬迁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华阴市委书记李军政说。
“搬出老地方开始新生活”
“这是我和老伴儿的屋,这是儿子的屋,这是女子的屋……”在15号楼1单元401号,68岁的岳庙街道张城村农民张继让正在兴致勃勃地“分房”。住了近20年的土窑洞,眼下,他终于盼来了崭新的楼房。
张继让是个退伍老兵,当兵时曾负过伤。从部队复员回到华阴后,他和老伴儿靠着几亩薄田拉扯大了一双儿女。
“我们全家再好好奋斗一年,明年把新房好好收拾一下,搬出老地方开始新生活。”张继让显得很有信心,“我家的地都种上了花椒树,光这保底的收入就比过去种粮食多了好几倍。”
“群众搬出来后,人走地不走。”一旁,市移民(脱贫)搬迁办副主任雷君锋接过了话茬,“想继续种地的,有专人帮扶搞特色产业;不想种地的,也有专人帮忙联系土地流转,拿着土地流转金在城里就业。”
雷君锋告诉记者,早在福惠家园建设之初,华阴市就定下了一项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所有工作岗位只向小区内的贫困群众提供。“我们要切实沉下身子,真心关爱困难群众,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华阴市市长李新功说。
“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
8时刚过,华阴市商务局副局长李慧就赶到了福惠家园。今天,她包联的岳庙街道双泉村有6户贫困群众要来看房、领钥匙。没想到,不等她来,这些连钥匙都还没领的群众已经开始联系着搬家和装修房子了。
在这6户群众中,40多岁的王红是最积极的一个。早上7时40分,她就早早地从双泉村赶到了福惠家园。她想早点办完手续领上钥匙,顺便再看看这附近有什么好工作。李慧告诉记者:王红的爱人就在附近的景区打零工;今年,在局里的帮扶下,她女儿刚刚中专毕业就找到了一份在城区餐饮店的工作;等明年,王红的小儿子满3岁送去幼儿园,她也能就近工作。这样一来,王红全家实现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关键还要能致富。在华阴市,搬迁群众即将圆自己的脱贫致富梦,这得益于华阴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渭南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要求。
“四避开”,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四靠近”,即靠近城镇、中心村、园区和景区;“四达到”,即达到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华阴市的实践证明,只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这一决策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就会成为疏民困、解民忧、得民心的工程。
9月8日这天早晨,在福惠家园,比李慧和王红还要到得早的,是副市长秦永亮。作为主抓脱贫攻坚工作的分管领导,他一直奔忙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线。“为群众办事不能有一丝含糊。”秦永亮说。
截至目前,华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竣工852套,竣工率100%,并且全部达到入住条件,提前完成了全年任务;563户贫困群众办理了入住手续,入住搬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