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辖21个镇306个村(社区),总人口4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453户127951人。
近年来,旬阳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创新探索,靶向施策,走出了一条扶贫、扶志、扶智、扶正、扶长“五扶联动”的脱贫攻坚新路径。
2014年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脱贫退出28229户100994人,贫困发生率由22.6%降至6.86%,为蹄疾步稳推动面上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务实管用、可长效发挥作用的有益做法和宝贵经验。

“”神河镇拐枣基地内养蜂。
扩大就业拓展稳定增收途径。采取“劳务公司+贫困户”形式,成立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277个、镇级劳务服务站21个,建立劳动力培训就业基地51个,与县内外1358家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实现有组织派遣贫困劳动力1.8万人,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旬阳烟草产业。
扶志 育新风破陋习“扶志”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弘扬新风树正气。以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主线,从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礼智信悌”道德规范中,创新推出“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严管2.5万名党员干部“正民风”,紧抓1.6万名工商能人“带民风”,教育5.5万名青年学生“育民风”,发动8万名家庭主妇“兴民风”,激励5万名受助对象“净民风”。

金寨镇寨河社区开展道德评议会。
聚焦难题施良策。县上找准成因、聚焦难点,解码少数贫困户“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惰性思维,深挖病灶根源、实施靶向治疗,倒逼“懒汉”当下改、长久立,在激发荣辱观、匡正价值观中重塑自我。

油用牡丹产业技术培训在田间。
多元培训强技能。旬阳县组建技术专家、扶贫干部、职业农民3支技术队伍,启动“扶贫课堂”,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开展种养、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对富余劳动力,开展“旬阳建工”“美豪服务”等专项技能培训;对有资源无劳力的农户,引导其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资产收益,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打实把贫困群众培育成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
严格标准真研判。以村为单位,每季度组织联村领导、包帮干部、村两委成员和所有贫困户召开“点评会”。会上先由贫困户对照“户退出五条标准”,逐户汇报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和致富项目落实情况,再由联村领导、包帮干部、村两委成员围绕“干了些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怎么干”逐户点评研判。

旬阳高新区草坪工业小区全景
发展绿色化繁荣集体经济。县上坚持绿色化农业发展理念,深化“三变改革”,出台扶持政策,整合项目资源,集中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1.8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放贴息产业信贷2.21亿元,向所有村配置集体股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每村配套启动资金5万元,全覆盖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林地、耕地、水域等资源510余万亩,分类确权颁证,重点向贫困户、产业大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倾斜。

旬阳县健康扶贫小分队送医下乡开展义诊体检宣传。
消费多元化助推持续发展。依托当地资源秉赋,以打造“山水太极城”文化旅游品牌为轴心,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建成“一环二纵三横九辐射”为骨架的全域旅游格局;与长三角地区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建立农特产品消费合作关系,拐枣饮料、黑猪肉、月饼、饮用水等农产品走出旬阳,走向市场。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电商平台,建立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带动贫困户就业183人;采取政府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贫困户参与的运作方式,共建成光伏发电项目81个4092千瓦,带动1472贫困户增收,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
人才专业化驱动创新创业。县上坚持把引培人才作为稳定脱贫致富的第一资源,按照“政府引导、单位主体、市场配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相继出台《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柔性引进人才办法》《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政策规定,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