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是陕西2018年退出的23个贫困县之一,也是2018年度商洛市首个脱贫摘帽县。 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6月中旬开始至9月底,镇安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大排查活动,旨在进一步发现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全县脱贫攻坚质量。其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脱贫攻坚以来,镇安建设了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但是重建轻管、权属不清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镇安首创“353”管理机制,用以维护好、管理好公共基础设施,巩固脱贫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近期,镇安县副县长王庆水(左二)镇安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朱荣纬(右二)做客系列广播专栏《脱贫攻坚 陕西故事》讲述了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下图右四为镇安县基层干部代表,永乐街道办事处木园村党支部书记王博,左一为《秦风热线》主持人俊芳。

镇安县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谁受益、谁维护”的总体要求,聚焦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的“三个有”;突出明确管护范围、明确管护权属、明确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五个明确”;创新专业管护、市场化管护、自行管护“三个模式”。
有人管
对农村所有公共基础设施,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凡出现自然灾害,有人及时排危抢修;凡出现人为破坏,有人代表集体进行制止和索赔;凡出现使用故障,有人及时维修养护;凡出现资产闲置,有人引导正确使用,着力解决“有人用、无人管”问题。
有钱管
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商业、民间资本投入为补充,多渠道筹措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资金,实现人员管理有报酬、损坏维修有资金、灾后恢复有保障,着力解决“有钱建、无钱管”问题。
有机制管
夯实县、镇、村、农户的管护责任,形成一批可操作、有实效的好的办法措施,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管护制度。对每一类公共基础设施都要明确建设、移交、管理、验收、监督等制度,对具体管护责任人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监督,并根据考评结果支付管护报酬,切实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心管、无力管”的问题。

明确管理范围
将各级财政投入建设的各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全部纳入管理范围,主要包括以下10项具体内容。
1、村内油路、水泥路,包括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
2、小型水利设施,包括镇级供水厂、村级供水站、饮水及灌溉管网设施等;
3、幸福院;
4、村卫生室;
5、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包括文化广场、演出舞台、文化活动室、体育场、健身房等设施设备;
6、村级活动场所,除文化体育设施以外的基础设施,包括村支部、村委会办公用房、活动场地等;
7、路灯;
8、公厕;
9、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包括垃圾场、垃圾台、垃圾箱、拉运车辆、污水处理站及管网等;
10、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形成的河堤、护岸、护坡挡墙等资产。


明确管护权属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由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或镇办出具产权移交书,将村内各项产权明晰的公共基础设施产权移交到村,部门负责日常技术指导,村委会负责日常管护,建立“村有、村管、村使用”的管护责任体系。明确管护清单,切实做到物有人管、事有人办、责有人担。
明确管护标准
结合行业规定和管护实践,制定明确管护标准。
道路管护标准:路面平整,干净整洁,边坡稳定,排水畅通,路肩无缺口,安全设施齐备,路容路貌良好。
公厕管护标准:标识清楚,设施完备,清理及时,卫生清洁。
幸福院管护标准:设施维修及时,卫生干净整洁。
村卫生室管护标准:环境卫生整洁,设施维护及时,垃圾分类处理。
明确资金来源
资金投入是做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要采取“八个一点”的办法,即“向中省市争取一点、行业部门补助一点、县级财政筹措一点、村集体经济支付一点、社会组织募捐一点、购买保险理赔一点、向服务对象收取一点、投工投劳折算一点”的办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维修管护的投入力度,确保正常运行。
明确管护责任
县委成立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各镇办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所,由镇长(主任)担任所长,负责,各村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站,由村主任担任站长,负责镇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考核。
专业管护+市场管护+自主管护
专业管护。全面推行“十员五岗”管理制度。
“十员”:即道路管理员、水利设施管理员、幸福院管理员、村卫生室管理员、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员、路灯管理员、公厕管理员、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员、其他设施管理员,根据任务量大小据实确定每一类管理员的数量;
“五岗”:即农村道路管理岗、水利设施管理岗、村卫生室管理岗、公共服务场所管理岗、环卫设施管理岗,岗位负责人从“十员”中产生。“五岗”负责组织管理“十员”,实行“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的方式兑现工作报酬。
目前,已选聘管理人员1487人、确定管理岗负责人740人,实现了全覆盖。
市场管护。对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村级无力承担的管理任务,逐步引进专业团队、专业公司承担,采取年度包干、定期处理等方式予以解决,所需费用从专项资金中列支。
自主管护。一方面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对河堤、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定期义务管护;一方面激励引导群众对自家院落、房前屋后等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定期清扫保洁,全方位调动群众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353”管理机制,镇安县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全部移交给村两委会,归全体村民所有,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真正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实现“村有、村用、村管”。建立县、镇、村三级责任明确的统一管理机制,实行人员统管、资金统分、标准统定,真正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全面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