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陕西电力 为陕西农村铺就经济发展“高速路”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2-12 08:57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用电量日趋增大,老化的电力设备不堪重负。特别是随着农村生活生产的电气化,变压器“小马拉大车”超负荷现象严重,用电带来的安全隐患愈加明显。而如今,农网改造升级使陕西农村电网变“坚强”了。
1978年至今,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累计升级改造农村电网10万千米、推动新农村电气化实现县域“全覆盖”、供电可靠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54%和98.25%……一个个刷新的数据,书写着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电网改造的成绩单。
2018年,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供电服务区域的5个深度贫困县(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908.7千米,新增配电变压器374台,容量10.78万千伏安,总投资1.44亿元。
贫困村动力电“全覆盖”
打通经济发展“死角”
从闪烁不明的灯泡、需要拉闸限电的七十年代末,到如今家里开着3个空调也能正常运转,陕西乡村的用电水平已经跃入崭新时代。七十年代末,陕西省农用35千伏线路2700千米,变电站172座,容量88.66万千伏安,6至10千伏线路3.31万千米。农业用电量14.92亿千瓦时,占社会用电量21.42%,其中灌溉用电量8.91亿千瓦时。
自1998年我国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以来,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先后实施了一、二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县城电网改造工程、“户户通电”工程、农村电网完善化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52.71亿元。该公司直供直管供电服务区域1998年11月实现“村村通电”,2006年9月实现“户户通电”。其中,“户户通电”工程通过大电网延伸,累计投资2.133亿元,解决了1.6745万户、5.2万农村无电人口通电问题。
“十二五”期间,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共投资77亿元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110千伏变电站9座、35千伏变电站58座、10千伏配电变压器11236台,新建和改造各等级配网线路共40629千米,改造户表127.33万户,治理农村“低电压”28.2万户。通过积极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了陕西广大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2017年年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陕西已经实现了供电服务区域内贫困村动力电“全覆盖”和机井用电“全覆盖”。
为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该公司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100%实现了新农村电气化县,实施工程建设后的电气化村,供电可靠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54%和98.25%,有效改善了农村投资环境,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深化“互联网+”供电服务;创新贫困地区多元化分布式能源服务,推广应用“光伏云网”平台,构建开发、融合、协同、共享的“互联网+”分布式光伏服务生态圈,通过分布式光伏云网平台、乡镇供电所、95598网站等服务渠道,免费为贫困地区客户提供政策咨询、并网接电、结算支付等全流程服务。
借“光”脱贫凭“电”振兴
可靠电力保障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汉中勉县元墩镇喇家寨村130多亩的光伏扶贫示范园里,阳光下,一排排崭新的蓝色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这里原本是废弃的烧砖厂,由于表层土壤已被取完,不再具备耕种条件,但适宜用来发展光伏发电。得益于光伏电站扶贫,这里的村民才有了快速脱贫的希望。”6月13日,元墩镇党委书记李建武指着投运的光伏电站说。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所辖乡镇多处于秦巴山深处。元墩镇喇家寨村地处偏僻,资源贫乏。多年来,该村村民经济拮据,生活贫困。
2016年年初,汉中市政府决定采取光伏扶贫方式,帮助喇家寨村村民脱贫致富。喇家寨村光伏扶贫项目总装机容量为5兆瓦,由政府和勉县瑞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的1兆瓦光伏项目已连续发电230天,二期建设的4兆瓦光伏项目也于今年1月并网。
“从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到并网,国家电网的人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如果没有供电公司的鼎力支持,光伏项目不可能这么快投产并网。”瑞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陈锦说。
为了确保光伏扶贫项目早并网,让贫困村民早受益,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从政策宣传、技术咨询、业务受理等方面,为光伏扶贫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仅用20个工作日便协助项目建设方完善了备案资料和现场勘查。此外,在接入方案制订、并网验收等工作中,该公司免收服务费用和系统备用容量费,免费提供关口计量表和发电量计量表,全额承担分布式光伏并网配套的公共电网改造费用。“该公司还全额收购光伏扶贫项目所发的电量,仅此一项,就为我们262户村民户均年增收3500元。”李建武说。
电炒机制茶电气化养殖
户户通电通往新生活致富路
距汉中勉县县城40公里外的漆树坝乡大湾村,自2006年6月29日实行户户通电以来,这个山村的村民生活迎来第一个转折点。
有了电,大湾村的村民开始脱贫致富,李成贤就是其中一位。往年缺少动力电,柴油机制茶效率低,成本高,稍不留意,茶叶就会有一股柴油味,200多亩茶园没人愿意承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茶叶过了采摘期。现在,动力电点燃了李成贤的致富梦想。他承包了村上的茶园,用电能滚筒杀青替代了传统的烧柴杀青,不仅减少了劳力,降低了成本,茶叶的品质也大大地提升,一年纯收入2万多元。
来到大湾村三组,笔者参观了周子成的木耳架,除了木耳,他还种植了魔芋、烤烟,养了十几头猪。他家去年年底拉上了动力电,木耳喷水、饲料加工都实现了电气化,周子成满怀信心地说:“我打算再引进两头优质母猪,政府还给咱每头母猪补贴80元,今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火。”
漆树坝乡地处巴山深处,海拔和温度皆适宜种茶,这里大部分人家种植有着“汉中仙毫”美名的绿茶。由于地处偏远,这里的电压低,村民们只能采用柴油炒茶机制茶。“以前,由于炒茶机温度不稳定,炒出的新茶品质低,影响茶叶销路及价格。”承包了200亩茶园的村民张强说,“农网改造后,由于家家都用上了电炒茶机,温度稳定,也没有燃烧柴油的烟气味,现在炒出来的茶,不仅品质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卖价也提高了。”
2016年年初,为解决漆树坝乡茶农用电问题,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投资45万元,为茶农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该公司抽调30多名精兵强将挺进深山,半个月时间里,为漆树坝乡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15.6千米、0.4千伏线路35千米,新装配电变压器3台,总容量600千伏安。改造后的漆树坝乡,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均有了明显提升。
除了农网改造升级,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还把优质服务作为重点,成立共产党员护茶保电服务队,主动与地方政府和茶农联系,了解茶叶生产情况和用电需求,做好供电服务和故障应急抢修,确保茶农用上满意电、放心电。
优质的供电服务和可靠的电力保障,为茶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用电制茶的好处已经体现出来了,茶叶好、卖价高,成本降低了。而且,今年茶叶已经开始销往全国各地。我还准备扩大茶园规模哩!”汉滢茶厂负责人刘玉娥高兴地说。
陕南移民搬迁电力建设先行
用心服务造福搬迁移民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是陕西省改变商洛、汉中、安康3个市山区群众生存环境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工程于2011年开始实施,计划用10年时间搬迁60万户240万人。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是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29个厅级单位之一),承担着供区内3个市10个县(区)移民安置点的“大配套”通电任务。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既对电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带来重大影响,也对供电企业的应急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如何抓好安置点配套电力设施的建设及迁改,如何做好对移民搬迁的供电服务,满足建设及后续用电需求,成为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面临的一项重大而严峻的挑战。
自开展这项任务以来,该公司结合移民搬迁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对接安排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做好移民安置点电力配套设施建设,让移民群众搬入新居及时用电。该公司先后投入资金1.96亿元,建成项目619个(子项目),解决商洛、安康、汉中345个移民安置点、3.94万户、13.79万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8年该公司移民搬迁配套项目13项,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3.56千米,配电变压器14台、容量5400千伏安,投资191.57万元。
40年来,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抓重点、抓薄弱环节,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多措并举确保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安全管控落到实处。按照国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该公司制定了“十三五”贫困区县农村电力发展规划,把满足贫困区县农村产业发展电力需求作为突破口,重点解决21个贫困区县电力设施基础差、供电可靠率低等问题,保障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电力需求。按照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和要求,以及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陕西农村电力事业又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40年追赶超越,40年厚积薄发。40年来,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一直致力于为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