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滚滚黄河,从黄土高原奔腾而下,一路蜿蜒前行,至合阳,水面更加开阔,形成了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的湖泊型温泉湿地。
“保护黄河生态、弘扬黄河文化、推动合阳高质量发展。”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合阳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立在长远,以高标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如今,古莘大地上,一条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农业示范带、一条串起黄河故事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着黄河西岸正在悄然崛起。
“黄河最美在合阳”。合阳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瞄准靶心,精准发力,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建设黄河生态核心区,打造黄河西岸生态走廊、黄河沿线文化长廊,融入黄河国家公园建设,使黄河合阳段成为安澜之河、秀美之河、生态之河、幸福之河。
绿水青山 黄河最美在合阳
合阳,自然风光迷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春如诗,夏如画,秋如梦,冬如醇。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春天蒹葭遍地,夏日绿波万顷,秋来芦花漫天,隆冬百鸟欢唱,风景优美,四季各异。
“有时一走进芦苇丛就会惊起一群鸟儿,空中黑压压一大片。”长期在湿地拍摄的摄影师雷现荣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开心地说,“尤其是这两年,洽川湿地里鸟的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很多,十几年未见的大鸨、灰鹤等也都飞回来了。”
这一可喜的变化得益于合阳县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全面加强。近年来,合阳县创造了全省第一个设立县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第一个成立县级湿地保护管理稽查大队、第一个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等多项“全省第一”。同时,通过实施“一退(退耕)二限(限制鱼塘、限制莲池随意扩展)三还(还芦苇、还水面、还湿地)”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使“万顷芦荡、千眼瀵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这样的美景得以呈现。
“既然黄河把她最美的一段留给了合阳,我们就有责任把她守护好、保护好、发展好。”合阳县县长邓宽社语气坚定地说,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保护为先,致力发展提质,努力打造黄河生态核心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合阳县以建设黄河西岸生态走廊为重点,实施多项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打造生态高颜值,用实际行动践行“五个扎实”、加速追赶超越,助推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合阳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芦苇荡漾、碧水蓝天、水禽群飞、林草丰茂……通过盐碱地改良、鸟类栖息地搭建、人工林植被恢复重建等措施,彻底解决合阳黄河湿地目前存在的全部生态问题。如今,行走在沿黄公路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美景随处可见,诗和远方在这里完美融合。
产业兴盛 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座座钢架大棚立于田间、一处处生产场地热火朝天、一张张笑脸如花绽放……9月的合阳,瓜果飘香,风景如画。田间地头传统农业生产和新型农业齐头并进,葡萄、红薯、苹果、花椒等特色富民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近年来,合阳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在新品种引进、设施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我们园区有五大特点:产业品种新、 设施水平高、 三产融合紧、产品质量优、 扶贫成效好。”丰阜现代农业园负责人王浩说,该园区规划面积6000亩,已建成以“一区五园”为主的核心区1800亩,即农产品展销物流区和休闲观光园、设施采摘园、生态养殖园、苗木繁育园、科普体验园。园区产业以葡萄、苹果特种花卉、生猪养殖等为主,先后荣获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合阳县渔业养殖发展迅速,百亩鱼塘一个挨着一个,在黄河岸边铺展开来,鱼塘周边芦苇摇曳、白鹭齐飞,一派江南气象。
在陕西新民家鱼原种场中,该场的场长王鹏说,因为疫情今年的成鱼销售受到一定影响,自3月31日复工之后,他们积极对接客商,目前,月销售成鱼2.5万公斤,销售额达百万元,基本恢复疫情前的水平。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合阳县渔业逐渐发展起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养殖水面4.5万亩,年产水产品4.8万吨,占渭南市总产量三分之一,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五分之一。渔业综合产值5.7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以上,渔业已成为合阳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宋朋杰是洽川的工艺师,更是大人口中的“葫芦娃”。他自幼跟随祖父学习雕刻和手工制作,酷爱绘画和葫芦艺术。2013年,宋朋杰回到家乡,成立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举办了10次技能培训班,免费培训农民630人次,安排残疾人32人,每年可为60余户家庭增加收入人均超过8000元,提供社会就业50人次。
宋朋杰所创作的葫芦工艺品,已经成为洽川文化旅游的品牌,也成为洽川的三宝之一。他凭着对家乡和葫芦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自主创业,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宋朋杰是合阳县万众创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合阳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建设现代农业先行区、新型能源聚集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未来农业,建设百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区、50万亩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县、10万吨生态水产核心区、10万头奶畜核心区,打造中国红提之乡、陕西奶畜之乡、关中鱼米之乡。大力实施双千一百计划,建设千兆瓦新能源基地县、百亿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发展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洽川景区5A创建,推进武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开发,着力提升处女泉、福山、南社秋千谷等景区发展,努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旅游度假区。”合阳县县长邓宽社认真地说。
一项项抓落实,一件件干到底。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合阳大地到处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俯瞰黄河岸边,绿树相映间“银滩烟渚芦苇高、滨河芳草映长桥”,一幅令人憧憬的美丽生态画卷跃然眼前;远眺古莘大地,阡陌纵横中,一座座整齐划一、集中连片、特色各异的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正在悄然崛起,并迸发出新的活力,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美丽的乡村振兴的新合阳正在阔步前行。
决战决胜 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来到合阳岔峪村,一排排整齐的徽派民居建筑突显眼前,犹如坐落在山水间的一组乡间别墅群,山水成画,恍如进入“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这要是放在以前,我咋都想不到咱岔峪村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移民搬迁的新房里,看着眼前的景象,54岁的雷选义感叹道。
2017年8月,沿黄公路的正式开通为岔峪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曾经封闭的小山村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
“沿黄公路开通后,花椒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每亩能多卖近2000元。”岔峪村党支部书记雷武义说,村里还积极实施了“三变”改革,流转土地180亩,建成了伊人湖、伊人园和生态观光体验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岔峪村的变化,让雷选义受益匪浅。曾经一度深陷贫困泥沼的他,参加了村上组织的建筑行业技术培训和花椒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到周边的建筑工地打工和种植花椒,2018年收入超过3万元,实现了脱贫。“今年,我还报名参加了烹饪培训,等到旅游旺季,我打算办个小吃摊点,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一个是黄河流域的诗经故里,一个是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相隔千里的两个城市――合阳和镇江,在苏陕协作的大战略中携手奋进,打赢脱贫攻坚战。
6月12日,在“诗经合阳”电商农产品走进镇江大型产销推介会上,九孔莲、红薯、苹果、樱桃……在展台上一字排开,吸引镇江市民驻足品尝。当日,现场及线上订单销售额达15万余元。
走进合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清华紫荆产业园,面积8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蔚为壮观。如今,这个倾注了镇江新区和合阳两地心血的社区工厂建设项目已经吸引多家企业前来入驻。来自江苏的陕西飞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维强介绍,公司正常用工在300至500人之间,贫困户优先。今年3月初就近招聘了近300人,其中贫困群众30人。
宜莘携手,共奔小康。两地加强协作,共谋发展,走出了从对口支援到扶贫协作,再到深度合作的共赢之路。2019年,合阳县顺利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104个村(社区)全部脱贫。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突出抓产业、促就业,抓内力、提能力,确保脱贫不返贫、非贫不致贫。合阳县实施产改活血、农民培训、市场拓展、扶志健脑、兜底阻贫、便民服务、全民健康、强筋壮骨、乡村治理、党建引领“十大工程”,不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回望历史,蓝天碧水在发展的轨迹中愈渐醒目,绿意盎然在发展的途径中愈加浓郁。从黄土飞扬到满目葱茏,绿色成为合阳追赶超越不变的“底色”。
行稳致远再出发。未来,合阳县将继续以建设黄河生态核心区为目标,打造黄河西岸生态走廊、黄河沿线文化长廊,融入黄河国家公园建设,叫响“黄河最美在洽川”,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