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贫困户”三年时光喜盈门 脱贫路上喜成婚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8-26 08:00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顺宁镇保门沟娃村正街的一侧,有一个洋溢着喜气的农家院落:贴着大红喜字和金色福字的大门、整洁干净的院落、修葺一新的三间平房,平房正中的门楹写着四个大字:珠联璧合。这是贫困户袁海宁的家。这个年仅29岁的贫困户在三年里完成了人生的两件大事:脱贫、结婚。
在袁海宁还在上初中的时候,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母亲,父亲也落下了残疾。几年前姐姐出嫁后,袁海宁一边照顾卧床不起的父亲,一边侍弄着几亩庄稼地,靠在村子里打零工维持家里生计和老人的医药费。
“最难的时候家里穷的没有一分钱,还欠着债。家里几个月见不到荤腥,买副春联一贴就算过了年。”回忆起过去,袁海宁苦笑不已。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年纪轻轻的袁海宁被识别为贫困户。当时家里只剩下他和老父亲相依为命。“有心出去打工,可是家里的老父亲谁来照顾?伺候几亩庄稼地挣下的钱根本是入不敷出。”袁海宁说。
“那几年海宁家里就进不来。房子里到处是乱堆放的垃圾、杂物,院子里草长半人多高。他也是整天邋里邋遢,披头散发,身上一点精神气儿都没有。”村支部副书记贺建立说。
“海宁是个棒小伙子,只不过多年苦熬日子,把人都磨钝了,先鼓起他的精气神,他有文化有技术,怎么会脱不了贫?”顺宁镇党委书记曹殿东和镇村的扶贫干部几次三番的上门给袁海宁做工作、讲政策、鼓干劲。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顺宁镇通过“企业+贫困户”模式,结合“将工厂建在农民身边”的思路,建立了食用菌种植扶贫基地;通过“基地+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模式,发挥陕果集团和乡贤能人的帮带作用,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种植、养殖产业。
在扶贫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袁海宁建起了拱棚,种起了食用菌,还参加了村子里的新时代夜校,学习专业的种植技术。2018年,尝到种植甜头的袁海宁主动承包了村子里两个温室大棚,种起了香瓜、蔬菜,年收入也达到了近5万元。
袁海宁摘了“贫困帽”,热心肠的乡亲们替他操心起了婚事。在乡亲们的介绍下,袁海宁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思见。“海宁又孝顺又勤快,跟了他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思见对袁海宁十分满意。
一场热闹的婚礼后,袁海宁和思见喜结连理。婚后的袁海宁干劲儿更足了。2020年初,袁海宁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四亩苹果。“等苹果树几年后挂了果,每年还能增加两到三万的收入。”
三年时光,袁海宁从内到外脱胎换骨,从“光棍”成为了“新郎”,从“贫困户”变成了“致富户”,这个曾经困苦的家庭终于迎来了喜气盈门。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