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脱贫有保障 未来有希望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8-08 08:00
7月8日,参加完高考的小儿子回到了家里,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徐清村贫困群众张廷娥激动不已――孩子即将跳出“农门”了。张廷娥腿部有残疾,全家人的生活全指望丈夫打零工的收入。2015年以来,在教育扶贫政策支持下,家里的孩子累计获得了近10万元的资助得以先后完成学业。2019年底,张廷娥一家顺利脱贫。
近年来,延安市安塞区强化控辍保学、结对帮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不断巩固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从源头上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适龄学生畅通教育之路
“是老师和帮扶干部把娃娃从辍学边缘拉了回来。”安塞区招安镇中学学生张芯宇的爷爷张大爷逢人便说扶贫政策的好。
张芯宇是安塞区招安镇中学九年级学生,由于父母智力残疾,他一直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读八年级时,张芯宇一度自卑消极,多次弃学回家。学校老师和帮扶干部多次上门为他做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学校阳光少年委员会为他申请生活补助,还协调爱心志愿者协会对他进行爱心捐助,在大家的努力下,张芯宇重返校园。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近年来,安塞区全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各项资助政策,切实杜绝贫困家庭学生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现象,确保教育脱贫攻坚取得实效。据介绍,安塞区成立了专门的控辍保学领导机构,建立区、镇(街)、村三级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花名册和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台账,规范学籍管理,做到“籍随人走,人籍一致”。同时,安塞区建立和完善了日查周清月报季评制、台账销号制、辍学报告制、责任督学制、专项督导制、一对一“送教上门”制等工作制度,确保了该入学的一个不少、已入学的一个都不辍学。
为特殊儿童打开知识之窗
“谢老师待我就像妈妈一样,我觉得学校特别好。”6月29日,15岁的安塞区实验小学特教班学生卜雄雄说。
特教老师谢倩告诉记者,卜雄雄因脑瘫造成行动不便,无法随班就读,便被纳入特教班。2018年3月,经过对不能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家访调查、了解家长儿童意愿后,安塞区筹建了安塞区实验小学特教班,让残障儿童能够享受适当教育,让这些特殊学生不再“特殊”。目前,特教班5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名。特教班的孩子吃住都在学校,两星期回一次家,生活起居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吃住、教学费用全部由政府和学校承担。
“卜雄雄这孩子进步特别大。刚来那会儿他心情烦躁,爱发脾气,现在每天读书、写字、锻炼,性格也开朗了不少。”谢倩告诉记者。翻开卜雄雄的作业本,一行行工整的字迹,一个个“100分”都诉说着他的成长。
“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一生一案’个性化教育,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能接受适当的教育,最终能够面对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安塞区教体局局长杨光清说。
为困难家庭搭起希望之桥
“我们姐弟俩现在能上大学,得好好感谢党和政府。”安塞区招安镇岳庄村大学生朱红艳说。父亲去世后,朱红艳一家全靠母亲种地养活,日子过得很拮据。2018年,朱红艳考上了大学,对于这个困难家庭来说,这桩喜事却成了愁事。正当朱红艳为大学学费发愁时,帮扶干部为她申请了8000元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2019年,弟弟朱锦涛考上大学,也申请了8000元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生入学而致贫。”在安塞区,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保障。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安塞区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学前和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幼儿)生活累计补助9.1万人次5287万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发放3731人次2577万元,并为380名大学新生入学资助76万元。
“在政策引导和资助下,现在,无论家里多困难,群众都会想尽办法送孩子上学,通过教育升学让孩子走出去,而不是让孩子辍学进入社会。”安塞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波告诉记者,“一个贫困家庭如果能培养出一个技校生、中职生甚至大学生,那么这个家庭稳定脱贫就有保障,未来就有希望。”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