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多点发力防返贫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7-18 08:00
今年以来,宝鸡市麟游县坚持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切实抓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和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的防返贫工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紧盯重点人群,强化预警监测防返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边缘户作为重点人群,出台《巩固脱贫成效防返贫监测预警处置办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标“八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认真开展“回头看”,将386户纳入预警监测范围,实施动态管理,实行黄、橙、红三色预警,分级研判,逐户核查,分类处置,精准落实防返贫措施500多条,确保不出现返贫和新增贫困户。
坚持四个不摘,精准落实政策防返贫。聚焦三排查三清零“回头看”等重点工作,持续保持决战决胜工作状态,扛稳扛牢“四个不摘”政治责任,坚决做到重视程度不减、工作强度不减、资金投入不减、帮扶力度不减。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除对工作状态不佳、能力不强的个别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进行轮换调整外,对今年干部人事调整涉及的驻村“四支队伍”人员,其驻村包户扶贫不予变更,确保了帮扶工作的连续性。持续开展县镇村“三级书记”遍访工作,及时掌握群众所需,回应群众关切,密切了干群关系。全面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各项政策,及时解决好看病报销、危房改造、公益岗位安置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修订完善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政策规定,教育引导群众抢抓“摘帽不摘政策”机遇,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巩固拓宽产业脱贫基础。
壮大特色产业,夯实增收基础防返贫。围绕“东部苹果西部菜,中部畜牧+药材”产业布局,做强苹果、做精蔬菜、做大畜牧、做优药材,四产联动,壮大特色产业,夯实增收基础。做强苹果产业,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建成矮钻苹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农场5个、产业扶贫基地1.8万亩,成立4个苹果劳务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公司+基地+果农”模式,示范带动全县矮砧苹果建园面积达到2.5万亩。做精蔬菜产业,出台扶持政策,引导能人、大户带头发展蔬菜产业,鼓励贫困群众以土地、人力、资金等方式入股,参与蔬菜种植,引进和发展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13户,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9个,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7个,注册蔬菜商标4个,种植高山蔬菜4.35万亩。做大畜牧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依托新希望、石羊集团等大型农企,探索形成了“企业+农户利益绑定”合作代养模式,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大场大户,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场36个、在建20个,牛羊猪存栏分别达到5.54万头、6.67万只、2.86万头,家禽存栏32.15万只,养殖中蜂2.49万箱。做优药材产业,坚持“政府建平台、平台引企业、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中药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加快林下半野生抚育、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产供销平台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集约化发展。建成中药材加工厂2个,中药材留床面积2.1万亩。
做实稳定就业,拓宽增收渠道防返贫。按照“就业围着脱贫转、岗位跟着群众走”的思路,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四个一批”,抓实抓细就业工作。支持外出务工转移一批。及时开通“绿色就业通道”,采取“点对点”输送到企业、包车直送客运站等方式,全力推动有条件、有意愿外出务工群众返岗返工。认真实施贫困劳动力百日线上培训行动,精心组织开展网上招聘活动、“春风行动”和“零就业”贫困户动态清零行动,向县内外企业多方征集招聘计划,发布就业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650个,劳务输出7395人。培育社区工厂吸纳一批。设立1000万元社区工厂发展基金,通过鼓励返乡人员创办、依托优势产业培育、招商项目引进、苏陕协作支持等途径,加大社区工厂培育力度,打造“社区生活、社区就业”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新建社区工厂2个,实施技能培训200多人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多人。目前全县已建成社区工厂5个,吸纳群众就近就业1326人。发展“地摊经济”带动一批。实行城市柔性执法管理,允许在城镇集中区域和乡村集贸市场开辟临时摊点摊位,增加户外经营网点,支持“地摊经济”发展,辐射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扩大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坚持“救急难、保基本、助脱贫”的原则,加大公益岗位开发力度,扩大公益岗位安置覆盖面,新开发村级疫情防控、卫生保洁、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群众1000余人。
跟进后续扶持,服务搬迁群众防返贫。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群众作为防返贫的特殊人群,跟进后续帮扶,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加强思想引导,树立“好观念”,保障深度融入。通过道德讲堂、社区居民夜校、入户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集中安置点群众的思想动态,引导搬迁群众摈弃“故土情结”,树立新观念,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环境,开启新生活。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好环境”,实现舒心生活。在全县跨区域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南坊新城配套集中供暖、学校、卫生室、购物超市,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站、警务室,成立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开通公交线路,让搬迁群众务工更方便、“安家”更“安心”、生活更舒心。落实保障政策,提供“好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对入住搬迁新居群众,原帮扶责任人保持不变,坚持上门服务,不间断开展后续帮扶。跟进落实养老、就业、看病、上学、户口迁转等配套服务,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无后顾之忧,真正有获得感、幸福感。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修订完善《巩固提升产业就业扶贫成效稳定农民增收扶持资金暂行办法》,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实施“五个千万”财政兴农计划,大力推广“十户一体”产业脱贫互助组和“红黑榜”激励机制,全县183个“十户一体”产业脱贫互助组覆盖带动2522户贫困户抱团发展、增收致富。出台《扶贫资产管理办法》《突破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规范扶贫资产管理,发挥带贫益贫效益,探索建立村干部待遇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盘活村级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制定《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办法》,将14个光伏扶贫基地收益的80%用于开发贫困户公益专岗。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