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中市南郑区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传统渔业生产和新型稻渔循环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坚持“要素组合、产业联合、利益连心”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一水多用、稻渔共生、一亩双收、绿色高效”的稻渔综合种养,形成集绿色种养、技术支持、苗种繁育、品牌打造、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确保稻谷和水产品同步增收,实现绿色种养循环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谋划产业“大格局”。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及时将稻渔综合种养列为产业主攻方向,在项目库建设上选优扶强,在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全区累计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项目45个,投入资金2500万元,涵盖基地建设、田间工程制作、产品销售、仓储物流、品牌建设和市场销售全链条,既鼓励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发展,又支持个户适度规模自主发展,为镇村和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帮扶。编制《南郑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出台《南郑区稻田综合种养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计划到2022年,在现有1万亩规模基础上,全区稻渔综合种养规模达到3万亩,实现产值3亿元,重点打造梁山、濂水、法镇3个具有区域养殖特色的渔业小镇建设,辐射带动全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二、强化主体带动,培育产业“主心骨”。大力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开展订单生产、村企合作、吸纳就业。目前,全区培育稻渔综合种养家庭农场14个、专业合作社23个、渔业企业8个、专业大户10户,累计发展“稻虾套养”“稻鳅套养”“稻蛙套养”等面积1万余亩。梁山镇花英家庭农场、濂水镇仁豪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新集镇康源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红庙镇蟾蜍种苗孵化扶贫工厂等一批带动力强、帮扶成效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引领全区渔业发展的“主心骨”。
三、推进技术创新,支撑保障“不打烊”。组建成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服务专家组1个、科技小分队8个,挖掘和培养农村“乡土人才”25人,对8个镇41个村45个经营主体进行巡回指导。加强与陕西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校地合作共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以该区高级工程师李万春为首席专家的技术团队不断推进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联合攻关,开展稻鳅、稻虾、稻蟹、稻鳖等套养模式的创新示范,为种养结构调整、品种繁育、工程制作和田间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四、唱响本地品牌,搭建市场“大舞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对水产品、生态大米等农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强化“双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区通过绿色认证水产品品牌2个,建设生态大米基地50余个,面积1.07万亩。打造怀德“汉江”甲鱼、濂水“汉红”小龙虾、花英“稻鳅米”等稻渔品牌,培育开发了大闸蟹、澳洲龙虾、蟾蜍等新型特色稻渔养殖品种。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拓展农村电商网络,推广“美菜网”配送模式,黄花粘、美香粘、甲鱼、泥鳅、小龙虾等绿色高品质农产品,通过订单远销西安、成都、重庆、大连等地,完成生态稻渔产品线上交易订单1400多份、1800余万元。
五、健全带贫模式,产业脱贫“显成效”。进一步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扶持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按照享受1次奖补带动贫困村3年收益分配原则,明确保底分红,确保群众持续受益。持续开展经营主体“推模式、学范例”活动,通过代养代种、代销产品、订单生产、园区务工、免费提供种苗技术等方式促进特色渔业发展与贫困村、贫困户无缝对接,同时,把贫困户嵌入田间工程制作、稻渔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各环节实现增收,全区40余个贫困村通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动贫困群众5000余户,户均年收益1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