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旬邑县郑家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村制宜发展集体经济,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全镇10村中有6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形成了“党支部+经济实体+脱贫攻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

镇的社区工厂(央广网发 旬邑扶贫办 供图)
选好项目,用好资金,壮大脱贫攻坚产业基础
针对全镇产业发展落后、村集体经营主体履约履责不到位等问题,郑家镇瞄准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瞄准难点实施精准帮扶。按照“因地制宜、市场需要、群众接受、效益明显”的基本原则,各村精心选择,科学慎重决策产业发展项目,持续培育打造“苹果产业、食用菌、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品牌,逐步引进推广新项目、新技术。
截至目前,已新建成47座食用菌大棚,栽种中药材844亩,笼养鸡存栏达到7万多只。在主体培育上,旗帜鲜明支持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企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生产组织方式,落实入股、务工、分红等措施,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稳定的利益关系。全镇经营主体带动37户贫困户在产业链上收益11100元。在发展方式上,结合各村资源条件、发展潜力等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鼓励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对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分红等方式强化带动,防止简单的“一股了之”“一分了之”。
目前,全镇脱贫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全覆盖,每户都有主导产业。
推广模式,示范引领,不断提升脱贫产业发展质量
在全镇范围重点推广五种带贫模式,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积极性,全面提升产业扶贫水平。
一是集体企业模式。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用好惠农项目资金,创办村级集体企业,实现集体稳定增收。仁安村创办集体企业旬邑百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占地200亩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2019年村集体收入28万元,发放务工工资近30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超过50万元。二是企地联合模式。村集体与实力雄厚的企业联合,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企地共赢。下赵家村挖掘土地、人力资源,与陕西中达燕家河煤矿联合建成新型建材厂,承包建材厂劳务、矿区保洁和小型工程,预计2020年村集体收入将超过20万元,全村贫困户每户至少有一个人的就业机会。三是资产增收模式。瞄准热点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盘活、出租村集体资产,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贾村在中国银行的扶持下,建成了旺瑞獭兔养殖场,村集体将养殖场出租给专业合作社。仅此一项,2019年村集体就实现增收16.2万元,带动30多户群众发展獭兔养殖产业。四是光伏扶贫模式。整理村内废弃的边角地,争取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光伏电厂,实现长期稳定增收。目前,该镇共建成光伏扶贫电厂2个,每年可为5个村稳定增收近30万元,为24个贫困户提供了就业。五是招商引资模式。招引农业科技企业,村集体以土地、设施等入股,创办经济实体,实现成长型增收。该镇王家村以废旧的砖厂土地、道路等设施入股,与陕西美德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料厂,年收入预计将达到20万元以上,同时,还可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
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带贫能力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规范管理,建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调动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制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资金管理规范有效。二是切实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的作用,村企联手,村社共建,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富民产业项目。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搭建发展平台,葛村检查红白理事大厅1个、郑家村开办社区工厂1个。三是牵头组织通过“三变改革”,对外招商、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全镇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县级示范村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