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扶贫动态 > 市县动态

聚焦脱贫攻坚 助力复工复产丨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安塞区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4-28 08:00

陕西安塞自古以来就是边塞地区,所以安塞又意为“安定边塞”。提到安塞,大家都能想到安塞腰鼓,但是除了安塞腰鼓,这个地区还有很多民族文化。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游牧民族与中原的农耕文化的结合。

4月13日,延安市委网信办和陕西传媒网联合举办的“红色筑梦 延安新动能”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此次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安塞区,重点围绕安塞区脱贫攻坚、复工复产等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媒体报道。

复工复产正当时 扬帆起航再出发

疫情发生以来,安塞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统筹谋划,快速行动,连续出台“硬核”举措,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有序复工复产。

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安塞区全面落实中、省、市有关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制定《安塞区人民政府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为企业发放政策“红包”23个,为企业复工复产注入“强心剂”。

自2月11日起,安塞区抽调17名区级领导和38名党员干部,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派驻到47家重点企业担任联络员,对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进行监管、督促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各类问题。

4月3日,随着十多台大型挖掘机、工程车等机械鸣笛启动,安塞区第二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当日,全区共有38个重点项目开复工,总投资56.49亿元。预计在5月底前,全区96个重点项目全部实现开复工。

对疫情防控类一线企业,安塞区根据担保金额的高低幅度,免收担保、免除担保措施、降低担保要求、执行相应的担保费率。安塞金诚融资担保公司为区内2家疫情防护物资企业提供担保抵款900万元,执行利率0.5%。

同时,安塞区加大金融助企纾困力度。向上级部门申报3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出贡献拟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推荐9家困难中小企业申请专项补助资金。截至3月10日,各银行累计发放贷款2549万元,其中发放企业贷款5笔1580万元,为企业办理展期和续贷业务32笔856万元。

目前,安塞全区在库85户“五上企业”复工81户,复工率95%;96个重大项目中,开复工项目68个,开复工率75.6%;82个新建项目开工59个,开工率72%。涉及民生保障的55家超市(农贸市场)、822家粮油菜肉经营主体、744家餐饮企业(店)和1497家其他个体工商户复市率分别达到98%、89%、70%、85%。

南沟村:昔日落后“穷山沟” 如今生态“旅游村”

南沟村是全区的一个典型拐沟村,辖7个村民小组,337户1002人,距延安市区15公里,总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5年前,南沟村是远近闻名的“滥杆村”,基础设施差、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是当时南沟村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南沟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实际,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按照“支部引领,村企共建,群众参与,合作共赢”的思路,招纳本村企业家张维斌回乡创业,通过整合土地、劳动力、生态资源等要素,全面启动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如今的南沟村,已发展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贫困户户均收入由2014年末的2375元增加到2019年末的13146元,村集体经济由零收入增加到85万元,除了户均10亩的果树产业外,人人都是股东,每户至少入股1个合作社,有的入股3个合作社;人人也是产业工人,除了在园区务工以外,有的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小卖部,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身”。南沟村先后被授予“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AAA级景区,成为安塞区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延安周边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首选地。

南沟村的蜕变,是通过坚持“村企共建、互助双赢”理念,探索推行了“企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趟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南沟路径”。

通过盘活资源变资产,最大限度激活沉睡资源;整合资金变股金,最大限度增加资金收益;引导农民变股东,最大限度拓宽增收渠道。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三变”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敢闯敢试、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扎实开展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化解矛盾问题,探索推行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建立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分股连心”作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拓宽村级增收渠道,不断提升村集体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充分释放改革发展动能,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馆三村” 催生文化新产业 激活文化新动能

延安市安塞区黄土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保留传承黄土风情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先后荣膺全国“腰鼓之乡”“剪纸之乡”“绘画之乡”“民歌之乡”和“曲艺之乡”。

近年来,延安市安塞区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一馆三村”发展思路,集中全力打造“黄土风情旅游首选地、乡村旅游体验地、红色文化延伸地、干部教育培训首选地”四大旅游品牌,构建安塞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旅游区”,努力打造“陕北新天地”。

突破思维定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安塞区坚持“市区同步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主线,大力实施“文旅兴业”发展战略,聘请国内知名旅游专家精心编制了《安塞全域旅游创建总体规划》,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将红色革命文化、黄土民俗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业,形成了“产业围绕旅游抓、结构围绕旅游调、产品围绕旅游造、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发展格局,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活起来,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实现“一业兴多业、文旅促四化”。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坚持错位发展、融入延安全域旅游的思路,深度挖掘黄土风情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景区景点建设。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中央军委二局旧址、王家湾毛主席旧居、楼坪张思德纪念地等先后建成开放;投资1.5亿元打造了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和魏塔剪纸绘画村三个民俗文化村,实现了常态化演出,向市场化运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投资4.8亿元的黄土风情文化产业园区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奥特莱斯接待大厅和主力店装修即将完工;紫金民宿酒店、民俗博物馆、大佛寺景区建成运营,实现“文化富民、文化养民、文化育人”。2019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0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8%和69.7%。

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建立了智慧旅游服务云平台,实现了旅游景区实时调控。建成游客服务中心3个,紫金国际、金芙蓉等一批星级酒店投入运营,新增停车位312个,完成景区改厕24座,新建旅游公厕8座,旅游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大对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开展了旅游环境综合整治联合执法活动,对全区各大酒店的餐饮住宿、商场环境卫生进行了专项整治,旅游综合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积极推行“旅游+”,打造旅游新亮点。依托“旅游+文化”,举办鼓文化汇演、延安过大年、腰鼓大赛、陕北民歌大赛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推动特色民俗文化影响力不断向外延伸;依托“旅游+教育”,开展了多批次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主题活动,吸引了各地中小学生前来体验民俗文化魅力;依托“旅游+体育”,举办了“超级杯”全国气排球联赛和2019年全国青少年冬夏令营等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塞观看比赛;依托“旅游+农业”,打造了南沟3A级旅游景区和现代休闲农业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安塞文化旅游知名度显著提升。

经过两年多的初步摸索和实践,安塞区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支柱性产业后发优势逐渐显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效明显,实现延安、安塞风情文化旅游和延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享,着力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火起来,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最终达到“一业兴多业,文旅促四化”。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