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5000亩荒山“穿新衣”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4-23 08:00
靖边县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沙洼沟村村民种植山桃树。
“这个鱼鳞坑宽必须打够60厘米、长80厘米、深40厘米,坑与坑的间距要均匀……”4月15日,在靖边县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沙洼沟村的百亩荒山坡上,技术人员正在指导工人挖栽植山桃树的鱼鳞坑。
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位于白于山区腹地,地貌以丘陵沟壑为主。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鱼鳞坑将这片黄土坡装扮得十分惹眼。
定目标,退耕还林靶向发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靖边县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实施5000亩退耕还林工程,该工程覆盖3个行政村,目前已经完成了约4000亩,预计4月底全部完工。
“这次我们种的是山桃树,这个树种耐旱、容易成活,还管护方便,只要春秋两季按时松土、除草,管护到位,3年至5年就可以见到效益,非常适合在白于山区种植。”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王国吉告诉记者。
实施退耕还林,一方面能扩大森林覆盖率,产生生态效益,另一方面能促进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产生经济效益。
沙洼沟村村民武志光就通过种植山桃树获益。他说:“10年前,我栽植了400余棵山桃树,2015年收入最高,卖山桃核净赚4万元。这些山桃树平时不用管理,秋收时两个人忙活一个多月就行,根本不耽误外出打工。”
看到武志光种植山桃树赚了钱,村民们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大多数村民外出打工,无人经管这山峁子间的撂荒地,如今山桃树成活后,春花夏实秋景,还可以为村民增收。今年,沙洼沟村计划再种1100亩山桃树。
稳增收,经济效益未来可期
目前,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的造林工程已全面启动。在石窑沟村的2000亩坡耕地上,退耕还林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100多名造林施工人员正在山坡上种植退耕还林树苗。县林业部门技术员指导挖坑、放苗、覆土,群众有样学样,每个环节都做得认真仔细。
靖边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党振民说:“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人少地广,且均为25度以上坡地,非常适宜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每亩补偿款1200元,群众可以直接受益。将来这5000亩荒山还会变成青山、金山银山。”
退耕还林过程中,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退耕还林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并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务工管理、流转土地,确保农户退耕能增收、得实惠。“山桃核每公斤售价6元左右,按照规划每亩种植山桃树56棵,成活率以80%计算,每棵山桃树可以收获山桃核5公斤,保守估算1亩地有1400元的收益。”石窑沟村村小组长李元飞越算账越激动。
“现在党的政策真是好,我家有退耕还林地14亩,按现在的市场价计算,光这一项每年就有近2万元的收入,而且自己还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李元飞感慨地说。
谋发展,生态建设造福当地
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地域辽阔,裸露土地面积大。但就是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培育出天然林地4.5万亩、草地2万亩、退耕还林地1.4万亩,在完成5000亩退耕还林工程后,境内绿化面积将达到11.2万亩,绿化率可达48%。
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过去主要种植山杏树,每亩可以收获山杏核260公斤,每公斤山杏核市场售价为4.5元左右,保守估算1亩地有1200元左右收益。捡山杏核卖钱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重要增收方式,去年,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王家湾村群众王新仁和老伴,通过卖山杏核就获得了1万多元收入。
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规划。点,即对人口相对集中区域进行绿化、美化,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线,即对辖区内蔡水路、庙石路等交通主干道两侧进行绿化,美化乡村道路,建设美丽乡村;面,即大力实施陡坡地退耕还林工程,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互补,奋力实现脱贫增收和生态建设“双赢”目标。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