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特色产业升级力促群众脱贫致富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3-15 08:00
阳春三月,素有"桃花之乡"美誉的咸阳市礼泉县史德镇处处春意萌动。走进天际农业果蔬大棚,一颗颗圣女果个大鲜红,娇艳诱人。当地群众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春耕生产和采摘,每天销售西红柿、圣女果8000多斤,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这也是当地大力实施特色产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大棚内暖意融融,十几名戴口罩的妇女一边麻利地为甜瓜打杈,一边说着笑着,“一天挣70元钱,从正月初五就来了,给园区摘柿子、茄子、打杈”,爽利的薛宁宁告诉记者,她家就在园区所在地史南村,农闲时经常会过来打零工。“有人是长期工,我们还没转正”,她的玩笑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能在家门口根据自己的时间“弹性”上班,她和同伴们都挺满意的。
“自挖掉苹果树,发展大棚蔬菜以来,我们基地通过劳动力入股、资金入股、土地入股三种模式,带动了136户贫困户入股发展,仅去年底就为贫困户分红110余万元,”园区经理常战伟介绍说,“像史南村薛团会夫妇,常年在这打工,一年能挣四、五万元,当年就脱贫了”。
面对苹果产业迅速老化萎缩,群众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当地政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的思路,逐步构建以北部优质苹果、中部“旱腰带”特色水果、南部时令水果及设施农业为主三大产业带。
“目前,全县已建成天际这样的产业园区16个,累计带动6781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其中有贫困群众1020户”,县农业局副局长赵应文说。当地现有特色经济林果约30万亩,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发展规模养殖场7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68家,家庭农场141家。多种农业经济体通过入股发展、参与就业等方式,累计将5523户贫困群众捆绑在产业链条上共同发展。
在不远处的金地合作社食用菌大棚内,65岁的残疾人产业脱贫带头人程文彪正在采摘大球盖菇。“这个也叫赤松茸,营养价值高,卖的的价钱也可以”,程老汉介绍道,“现在因为疫情影响,卖七块钱,主要发到西安、兴平等地”。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亩地种植,可以产出7000斤左右,总共能卖到4万多元,成本只有3000元左右。“如果能引导周边贫困户发展大球盖菇,那脱贫就不是个事”,同为残疾人的他,五年来,一直把带动周边残疾人致富作为自己的事业,累计帮助1160户残疾人贫困家庭走上脱贫道路。
全县对于如何确保剩下的248户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脱而不返。县扶贫局副局长赵康东谈到,“我们今年将重点建设20个产业扶贫示范园,15个扶持标准化养殖场,不断拓展产业扶贫链,夯实贫困群众增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据悉,当地还要建设“优质苹果、特色御果、时令水果、小河酥梨、高端果蔬”等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群,1个百里现代设施果蔬花卉长廊和200个精品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一批现代休闲农业、科技农业、设施果蔬、阳光玫瑰葡萄、大唐御果、山地优质苹果等特色小镇,进一步助力全县农民增收致富。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