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贫困户王洪德的“翻身账”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3-14 08:00
疫情当前,很多人为收入犯了愁。安康紫阳县茶农王洪德却说:“如果要放在过去,我肯定比谁都慌,但现在我有7亩茶园,很快就到春茶采摘季了,绿叶即将变成‘金叶’,心里很踏实。”
6年前,王洪德是安康市紫阳县毛坝镇瓦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洪德一家6口人住在3间破烂的土坯房里,年近70岁的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是精神残疾,两个孩子在当地中学上学,加上日常生活开支,重担全部“压”在他和妻子覃培琴身上。家里虽有5亩茶园,但疏于管理,茶叶收入微薄。
紫阳茶园 摄影 张庆
“那时候产业发展信心不足,收入靠打零工,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咬牙坚持,生活别提多难了。”王洪德回忆着说。尽管王洪德和妻子二人每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也很难改变生活的现状。
穷苦的生活,对王洪德来说是“满地鸡毛”,充满心酸;对驻村扶贫工作队来说,如何才能让像王洪德一样的贫困群众发家致富,也是他们的一块“心病”。
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来后,瓦滩村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按标准和程序将王洪德等共计330户贫困户1166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同时,毛坝镇将包括瓦滩村在内的三个村作为镇上茶叶产业村,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
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王洪德家的实际情况后,与王洪德商量脱贫对策。“考虑到王洪德家实际情况,除了发展茶叶产业,当时他家没有其它的产业可以选择。”驻村包联干部董长军说。
由于之前发展茶叶增收甚微,王洪德很不情愿继续发展茶叶产业。“一季茶能卖多少钱?家里两个学生等着用钱,发展茶业见效慢还不如出门打工呢。”刚开始,王洪德还有所顾虑,发展茶叶产业也停留在“表面”上,王洪德在茶园管护、茶叶采摘技术等方面投入很少,镇村干部通知他去参加镇、村茶叶技术培训,他嘴上答应实际上却并不肯参加。
“种了几十年的茶,参加技术培训就能提高收入?当时有点不相信。”在王洪德看来,有那点“闲工夫”去参加技术培训还不如下地忙点其他农活。
2016年,到了茶叶采摘季,王洪德发现没参加茶叶技术培训“吃亏”了,他看到村里其他规范管理的茶园明显比自家的茶园长得好,鲜叶价格也比他家高好几倍。“发展茶叶产业,不相信科学收入确实上不去。”王洪德认真反思道。
穷则思变,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2017年,王洪德夫妇主动参加镇村组织的茶叶技术培训,潜心学习茶叶种植、管护、采摘技巧,对自家5亩茶园进行科学化管理,当年便增收5000元人民币,镇上每亩茶还补助200元人民币。
同时,为了不让茶农操心鲜叶销售问题,瓦滩村新建了两个茶叶加工厂,到了采茶季,茶农可以就近将鲜叶卖到厂里。王洪德尝到了科学化管理茶园的“甜头”,发展茶业信心也更足了,除了管好自家5亩茶园,王洪德又多种了2亩。
经过精细化管理,2019年,王洪德家仅茶叶一项就收入2万元人民币,王洪德打零工还挣了2万余元人民币,再加上享受国家的优抚补助、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产业奖补等各项奖补共1.4万元人民币……王洪德家的收入早已达到脱贫标准。
如今,王洪德的大儿子王波在福建福清市打工年收入有4万余元人民币,小儿子王涛在陕西咸阳一所高校就读大一,王洪德家里还盖起了新房,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王洪德不仅把“贫困帽”甩掉了,他还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截至2019年年底,瓦滩村318户1136人脱贫退出,整村实现了脱贫“销号”。
在毛坝镇,像王洪德一样靠产业增收脱贫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村一品一主体,毛坝镇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确定产业思路,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旅则旅、宜茶则茶,先后培养壮大艾草、花椒、中药材、中蜂、果树、油用牡丹等新兴产业,为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和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紫阳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陕西省自然条件最恶劣、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2014年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达40329户133057人,截至2019年年底,该县累计脱贫退出3.83万户12.9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7%。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