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抗疫情备春耕 播希望促脱贫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2-18 08:00
2月16日,凤翔县柳林镇汉封村群众正在浇灌花椒苗。
当下不仅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更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凤翔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忘脱贫攻坚,抓住时机组织群众进行春耕备耕,果菜田间管理全面展开,地头随处可见戴着口罩忙碌的群众。全县“四支队伍”纷纷进村入组开展产业指导,2020年第一批贫困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农田水利设施等85个项目安排到位。
清水顺着渠道在田野里流淌,干渴的花椒芽菜苗喝了个饱,沉睡了一冬的枝干伸展懒腰……2月16日,凤翔县柳林镇汉封村的群众戴着口罩正在抓紧春灌。 当前正值农业春灌关键时期,看着苗子浇上了水,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才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们村适合花椒树生长,病虫害少,作务起来不太难。”王永才说,花椒后期管理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平时就是除除杂草,适量施点肥料,很省事。
2019年凤翔县因地制宜,把种植花椒芽菜确定为脱贫产业之一,在全县34个贫困村进行了推广,并与宝鸡红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解决了村经济组织后顾之忧。
据了解,花椒芽菜是花椒树发芽期幼嫩的芽叶,油亮鲜绿、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可以制作芽菜辣酱、脱水蔬菜、调味品辅料等。花椒芽菜从出芽开始,每月采摘2次,可连续采摘4个月。
王永才告诉记者,今年5月就可以采摘花椒芽菜,因为是第一年,亩产量大概300公斤,按照市场价一亩可以收入3000多块钱。
在横水镇东白村扶贫产业基地的大棚里,处处可见菜农们忙碌的身影,贫困群众路建新和妻子一道在给西红柿引枝缠枝。
“现在西红柿已经红了半边脸,过几天就能上市了,管理好了产量就能高些。”路建新说,去年3个大棚收入了9万多元,今年估计和去年差不多。
东白村第一书记王宽良告诉记者,“全村183个大棚种植的西红柿即将上市,为了把安全放心蔬菜供给宝鸡市民,我们要求种植户劳作时必须戴口罩,互不窜棚,严格消毒防疫。”
李录全是凤翔县彪角镇李家塬村人,简氏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后,他就在基地上班,已经是老员工了。这几天,简氏中药材种植基地复工复产后,他和妻子就赶来上班。
李录全由于双腿患病又无一技之长,加之老伴儿也患有慢性病需要常年吃药,以前两人仅靠他打零工维持生活,他家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两口子在基地打工,他年收入有2万多元,妻子也有1万多元。
在地头,记者看到简氏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简玺奎正忙着打电话。“开春后要种植3600多亩黄芪和甘草,我这两天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组织工人抓紧采药,把地腾出来;再一个就是联系采购苗子。”他说,今年需要采购72万公斤苗子才能满足生产需要。
据了解,凤翔县有贫困村3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310户43344人。截至去年年底,全县3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脱贫11451户40117人。
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凤翔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增收脱贫和巩固成效防返贫最直接、最管用、最长远的治本之策,以“4563”模式引领产业发展。
――“4”就是按照“一人一技、一户一业、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四个一”总要求发展产业,解决全县产业布局的问题。
――“5”就是持续做大做强苹果、特色种植、养殖、转移就业和三产旅游五大产业,解决产业发展散弱小的问题。
――“6”就是发挥“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旅游产业、党员大户+贫困户”的“6+”模式带动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把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中,解决产业扶持“最后一米”的问题。
――“3”就是做实政府引导、财政补助、金融支撑三重保障,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目前,全县发展优质苹果22万亩,其中贫困户今年新增897户2512亩,总量达到6506户12160亩,户均可增收6700元;发展花椒、花卉、中药材、红薯等特色产业27.62万亩,其中贫困户今年新增2680户0.98万亩,总量达到4069户13107亩,户均可增收4093元;发展牛、羊、鸡等120.65万头(只),其中贫困户今年新增2236户3.12万头(只),总量达到3097户4.95万头(只),户均可增收5018元;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民俗旅游、电商等第三产业,其中电商带动134人,人均可实现增收9000元;全县转移劳动力13.3万人,其中贫困户今年新增1162人,总量达到12702人,人均增收13200元。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