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扶贫动态 > 市县动态

洋县:“苦日子”变成了“甜日子”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1-17 08:00

提起洋县关帝镇安丰村十组贫困户任文彬,村民们都说他“不是在干活,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养猪、跑运输、开小铲车……使尽浑身解数脱贫致富。问他为什么对自己这么“狠”?任文彬不假思索回答:“苦日子过怕了,我要努力过上好日子。”

任文彬一家四口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仅有的五亩多坡地在离家两公里远的山顶上,土壤贫瘠,地里粮食除了自己吃,还要被山上的野猪、野鸡“分掉”一些。母亲2008年双目失明,儿子在上高中,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苦得像“黄连”。有一次任文彬母亲生病,他在村里挨家挨户借钱给母亲看病,可结果钱还是没凑够。看着病床上的母亲,任文彬下定决心要好好挣钱让家人不再受苦。

为了兑现诺言,任文彬干起了杀猪匠,后来借钱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开始当肉贩、收破烂、换水果、收粮食和药材……只要听说能挣钱,他都尝试,吃了不少苦。有一年冬天,任文彬用三轮摩托拉了一车肉到县城贩卖,在村口过河时,车轮陷进结冰的河水中,他脱下鞋到水里把车推到岸边。到县城换鞋时,鞋内全是冰。经过几年没日没夜的奋斗,任文彬有了一点积蓄,但修完房子后,又欠下了一屁股债。

2016年,任文彬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性格内向的他红着脸对村干部说:“我还年轻,靠自己,不靠别人,‘贫困户’帽子我不戴。”许多村民不理解:“大家都争着当贫困户,抢着享受优惠政策,任文彬是不是傻?”村干部被任文彬的精神感动,因势利导,用“激将法”对他说:“‘穷帽’不光荣也不好摘,要下大力气摘掉它。”

“一组一道湾,湾里全是山”是任文彬家乡安丰村的真实写照。守着几亩坡地,怎样才能尽快摘“穷帽”?包村镇党委副书记华虎新和帮扶干部高晓峰绞尽脑汁,建议他放弃老本行,改杀猪为喂猪,并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华虎新帮他申请到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和5000元的产业补助,高晓峰为他买来养殖方面的书和消毒药品。三人反复商议,认真做产业规划,四处筹措资金,2017年,任文彬家200平方米的标准化猪圈建了起来。第一批尝试着养的50头猪,7个月后全部出栏,净赚6万多元。

“养猪这么赚钱!”尝到甜头的任文彬一下子把规模扩大到100多头。为了掌握养殖技术,他上网查资料,主动向养殖大户请教,慢慢学会了给猪打针、量体温。他把猪当“宝贝”,按季节调整饲料配方,保持圈舍整洁干燥,定期进行消毒。养殖规模扩大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饲料需求,任文彬买了一台饲料粉碎机,在家自己打饲料。

养猪技术慢慢“炉火纯青”,养殖收入“节节高升”,但任文彬并不满足现状,在养猪的同时,还跑起了运输,给工地拉沙、运水泥,给商家送货。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拌好当天所需饲料,让妻子按时给猪喂食,再匆忙赶往工地。晚上10点多回家后,还要到猪圈检查一下猪的生长情况,最后才吃饭休息。“不看一眼,晚上睡觉都不踏实。”任文彬打趣地说。

看到全县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前段时间,任文彬又花了4万多元买了一辆小型铲车。“今年肉价好,加上跑运输和开铲车挣的钱,纯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任文彬笑呵呵地说,“感谢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让我告别‘苦日子’,过上了‘甜日子’。”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