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扶贫动态 > 市县动态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2-27 08:00

日前,长武县亭口镇二厂村入列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二厂村不只有两个厂。能从一个贫困村、落后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二厂村离不开陕雪面粉、康大饲料、鑫响驴业等企业的落户,以及肉驴养殖基地、驴肉加工厂、毛驴扶贫产业园等项目的相继建成。正是这些项目,让乡亲们搭上了产业扶贫的快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既是工人还是股东,几头获利,这一年下来,不脱贫摘帽才怪呢!”村民刘兴瑞开心地告诉记者。

二厂村脱贫,成为咸阳脱贫攻坚的一个范例。如今,高质量脱贫成为这块土地上最为生动的实践。

几年来,咸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3.73万户48.14万人减少到1.13万户2万人,7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永寿、长武、旬邑、淳化4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全市齐发力 帮扶全覆盖

“脱贫攻坚这份答卷,党和国家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期末考试’,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和决心,拿出舍我其谁、只争朝夕的干劲,以实际行动抓好落实,为全面脱贫不懈奋斗。”咸阳市委书记岳亮向全市发出动员令。

实现高质量脱贫,离不开忠诚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今年以来,咸阳市委常委会会议、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20余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咸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开展专题调研50余次,现场“解剖麻雀”,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其他市级领导按照“双包双联”要求,深入包抓县市,常态化督查、协调推进,累计开展专题调研20余次。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咸阳市各级干部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奋力拼搏在脱贫攻坚一线。

“双11”晚10时许,在大槐树村村委会门前,13米长的卡车上载了满满一车苹果。这些苹果将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当日,大槐树村电商销售创了纪录,单日苹果发货3800件、2万公斤左右。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电商示范村,大槐树村的变化离不开第一书记王剑峰的努力。“驻村后,我用新理念、新方式,带动想干事、能干事的村两委会人员,投身到脱贫攻坚队伍。我们年初计划为村民办的17件实事,现在已完成15件。”王剑峰高兴地说。据悉,目前咸阳市共选派驻村工作队1512个、第一书记889人、帮扶干部3.8万名,实现了贫困群众帮扶工作全覆盖。

打造脱贫利器 �出扶贫新路

“你看,我们打开手机APP,这一栏清晰地标注出贫困户家里的人口状况、产业发展及收入情况,并进行实时更新。别小看这个APP,它不仅让扶贫干部工作更轻松,也让这项工作更加精准、公开。”12月16日,咸阳市扶贫开发局局长史耀东向记者演示。

脱贫攻坚难在手段创新,贵在精准有效。

咸阳精准扶贫手机APP是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应用软件。该软件通过对扶贫脱贫过程的可视化、数字化和动态化管理,让扶贫对象、帮扶措施更加精准,使帮扶干部掌中有了“百事通”、贫困群众手中有了“服务站”。

“我们从手机APP上就能清晰地看到贫困户家里的产业发展及收入情况。”乾县灵源镇大王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魏国平告诉记者,“现在统计数据更方便了,我们也腾出了更多时间跑田地、进农户、搞服务。”

大数据是扶贫攻坚的利器。咸阳市按照“资源共享提升质量,动态监管服务决策,强化考核推动工作”思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高标准研发了精准扶贫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了掌上“一点通”脱贫攻坚指挥落实系统(手机APP),实现了重点目标任务进展、项目资金动态监测、网络实时督导考核、驻村干部队伍管理、扶贫信息采集比对、防返贫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实时化、精准化管理,加快了脱贫攻坚质量提升的速度,走出了一条用大数据保证和落实“六个精准”的扶贫新路子,被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联合授予“2018数字中国示范案例”。

施策精又准 脱贫质量高

“‘两不愁三保障’分别是什么?”“十里塬宁家村今年脱贫成效如何?”“你们又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效的?”……12月20日,在淳化县十里塬镇宁家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蒙飞县正接受现场的“电视问政”。

淳化县以“电视问政”的形式开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督导检查,持续深化“三比一提升”行动,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脱贫质量高不高,关键是方法准不准。

“咸阳市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要求,逐村逐户逐人扎实细致开展精准帮扶。”咸阳市市长卫华告诉记者。

按照“四个一”产业布局,咸阳市实施特色产业项目433个,带动贫困户1.87万户;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了全市775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强化利益联结,把11.8万名贫困群众镶嵌到1636家新型主体、1133家合作社、214家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中。

“去年是我头一年种植大棚菜,3亩地收入9万元,今年预计能收入11万元。等还完贷款,家里有了存款,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在泾阳县安吴镇薛家村,依靠发展大棚蔬菜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昝宏�t高兴地说。在薛家村蔬菜扶贫产业园,记者看到,占地面积700余亩的各类大棚种植着圣女果、甜瓜等经济作物,直接辐射带动贫困户48户。如今,薛家村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蔬菜大棚带来的甜头,“蔬菜棚”变成了农民的“聚宝盆”。

抓住重点,突出精准,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咸阳始终步伐铿锵。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