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年龄不大,作为不小”的张治飞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2-21 08:00
12月19日,90后小伙张治飞心里异常高兴,因为这天是他期盼已久的大婚之日。
张治飞是商洛市山阳县十里铺街道办事处王庄村人。今年省委书记胡和平到王庄村调研脱贫工作时,夸奖张治飞“年龄不大,作为不小,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张治飞的不一般还得先从他被识别为贫困户说起。
张治飞家有4口人,家里有年迈的父亲、重度残疾的母亲和年幼的侄子。2015年8月,张治飞的哥哥在广东务工时突发疾病去世,嫂子改嫁离开,留下侄子无人照顾。这让原本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当时24岁的张治飞肩上。
那年,张治飞家在精准识别中被认定为贫困户。小小年纪被扣上贫困户的帽子,这让张治飞感到很有压力,他下定决心要尽快脱贫。
2015年起,山阳县立足县情,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进行宣传发动。
张治飞所在的王庄村有花梨树和柞木资源,可为食用菌生产提供充足原料。同时,王庄村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适宜食用菌生长。山阳县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王庄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激发了张治飞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动力。
不打无准备的仗。2015年10月,通过亲戚介绍,张治飞先到河南省西峡县一家食用菌企业打工,在勤劳务工的同时,认真学习钻研生产技术。在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后,他便回到王庄村开始自己干。他在自己家附近流转了十几亩地,种植反季节香菇。
然而第一年,发菌时菌袋有三分之二竟变成了绿色。“这可怎么办?如果坏了,钱都赔进去了。”张治飞心急如焚。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张治飞立即买来有关食用菌种植的书籍,认真查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是因为大棚温度过高,通风不好才使得菌袋变绿。
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张治飞把变绿的菌袋拿到通风好的地方,每天认真监测发菌棚的温度,并且做好通风工作。最后,大多数菌袋颜色都转变过来了。
正是凭着这股好学、钻研的劲儿,张治飞的食用菌种植技术逐步娴熟,同时收入也逐年递增。
2018年,张治飞牵头成立合作社,采取“合作社+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起了王庄村食用菌产业园,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管理。这一年,他不但收回了前几年的成本,还盈利2万余元,成功脱了贫。
如今,王庄村食用菌产业园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吸纳长期务工贫困群众45人,人均月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此外,张治飞还自己出钱聘请山阳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为王庄村的乡亲们累计举办了5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菇农1500人次。在他的带动下,40余名青年加入到了食用菌生产中,年人均纯收入增加6500元。
展望自己的事业,张治飞信心百倍。目前,他正在完善食用菌产业园内的餐饮、住宿、娱乐、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致力将产业园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园区,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带动王庄村人民致富奔小康。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