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是“红军之乡、民歌之乡、苗民之乡”,自古民间即多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民歌之风盛行,处处有歌,事事有歌。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镇巴民歌等原生态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在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与贫困艰苦抗争的脱贫攻坚战斗中发挥出新的作用。
12月13日,冬日,秦巴山深处的镇巴县。
记者一行来到距镇巴县城两小时多车程的简池镇大垭村,立刻被这里热闹的气氛所感染,在村民们一阵紧似一阵热烈的掌声中,镇巴县文工团“扶志扶智村村行”文化惠民演出正在举行。歌曲《我的故乡大巴山》、歌舞《当面鼓来对面锣》和小品《斗智》等由县文工团原创,来源于群众生活,用富有镇巴风情的民歌、渔鼓等原汁原味的演艺方式演出的节目,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深受群众欢迎。
给你唱支镇巴曲
巴山深处的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连接川陕,文化积淀丰厚,民风淳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镇巴是“红军之乡、民歌之乡、苗民之乡”,自古民间即多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民歌之风盛行全县,衣食住行,处处有歌;婚丧嫁娶,事事有歌,无论男女老少,开口皆能歌。
镇巴民歌是数千年来镇巴人民创作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是镇巴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镇巴民歌题材非常丰富,歌曲种类很多,包含了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风俗歌曲等。按歌词内容又可分为劳动类、生活类、情爱类、民俗类、历史传说故事类和红色歌谣类等。
镇巴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民歌的收集、整理和传承保护。2004年,镇巴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2006年,《镇巴民歌》和《镇巴渔鼓》同时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7年, 收录了4000多首镇巴原生态民歌的《镇巴民歌总汇》出版,为保护镇巴民歌起到了巨大作用;2008年6月,镇巴民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镇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陕南歌王刘光朗
提起镇巴民歌,自然少不了要提到陕南歌王刘光朗 。12月12日,记者来到刘光朗老人的家中,已是82岁高龄的老人案头上摆着厚厚一叠文稿,原来是他正在编撰的《镇巴唢呐》文集和为送戏下乡编写的新镇巴民歌。
“立下志气好好干,勤劳致富幸福多。要给后辈树榜样,做个勤劳的好楷模。” 刘光朗老人敲起渔鼓唱起刚刚编好的新民歌。虽是高龄老人,却仍然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唱起歌来中气十足,声音嘹亮。
老人回忆说,1959年,21岁的他从西安师范学院音乐班毕业后,回到家乡镇巴任教,4年后调至县文工团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唱工作。到文工团后,时常下乡的刘光朗总会遇到老乡们操办婚丧嫁娶等大小事,有心的他在演出之余开始收集、记录和整理民歌、孝歌、渔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光朗清楚地记得,那时的他总是背着一个老式录音机翻山越岭去录歌。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刘光朗为已濒危的《镇巴渔鼓》进行了抢救性的搜集、采录,整理后的曲目由《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全部收录,后又将其加工提炼,搬上舞台,使之重获新生,成为镇巴县文工团的保留节目之一。
多年来,坚守大巴山、倾情民歌的刘光朗,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为广大群众演出,创作新民歌1000余首,收集整理各类民间文艺资料1200余件(首), 先后4次将镇巴民歌唱到了首都北京,其演唱的歌曲被中央和省、市、县广播电视台多次播放。
退休后,刘光朗组建了“三乡民歌合唱队”,编纂出版了《乡情・乡音・乡风》《心中的歌儿献给党》等多部专集、民歌教材。2011年,刘光朗被列入“镇巴渔鼓”省级非遗传承人。
“让镇巴的非遗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刘光朗深情地说。
“文艺特种兵”让扶贫扶志深入人心
在镇巴,有着一支像刘光朗老人一样把文化艺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心里的文艺队伍,这就是镇巴县的“文艺特种兵”队伍。镇巴县文工团是这支“文艺特种兵”队伍的主力。有着“巴山深处的百灵鸟”之称的镇巴县文工团在开展“月月喜相逢”广场文艺演出的同时,深入偏远山区乡镇演出百余场,使足不出大山的10多万名群众能够就近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节目。
在大垭村,县文工团团长王帮斌告诉记者,他们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每年要在各村镇演出达上百场次。不管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炎,他们奔波在田间地头、院坝村落,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近年来,他们结合扶贫扶志工作,自编自导自演了许多节目,如《我不当贫困户》《绝不丢掉你》《精准扶贫大恩人》《健康扶贫医患情》等曲艺小品,以生动亲切的歌舞形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鼓励和激励农民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在大垭村演出现场,村里56岁的李发福激动地说:“看到这些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扶贫故事,我内心十分振奋,脱贫致富的劲头更大了。”李发福告诉记者,因为小时候被烧伤导致右手残疾,他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盖在山上的老房子已是摇摇欲坠,也没钱翻修。这两年,在村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积极搞养殖和魔芋、天麻的种植,钱包一天天鼓起来了,不但住上了新房,儿子也考上了西安某航空大学。说到这里,李发福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镇巴县确定了“文化强县”战略,着力打造以“红军之乡、民歌之乡、苗民之乡”文化为内核的镇巴文化。
镇巴县以县文工团为主,组成脱贫攻坚“文艺特种兵”队伍,采取“小分队、小装备”方法,发挥“灵活作战、分布广泛”的特点,以“家门宣讲、院坝演出”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扶贫政策、实用技能、健康知识、典型事迹等宣讲演出。“月月喜相逢”群众文化活动目前已成为享誉省市的县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送“文化下乡”常态化开展。镇巴县政府每年购买送戏下乡150多场,村级覆盖率达90%;电影下乡每年完成放映2000场以上,村级覆盖率达93%。
今年以来,县上先后进行了“擂响士气之鼓,助力脱贫攻坚”脱贫之星评选表彰;举办“打赢攻坚战,健康促小康”等脱贫主题演出,观众累计达11万人次;组织32支“文艺特种兵”小分队进村入户,在田间地头宣讲演出300余场次,让党的扶贫政策等深入人心。
文化艺术精品不断出新。镇巴县编排的《秦巴山水间》《巴山深处我的家》《风从巴山来》等大型舞台情景歌舞剧连续参加全省第六、七、八届艺术节,并获得多个奖项。刘光朗、田洪涛、彭光琴老中青三代镇巴民歌传承人将镇巴民歌唱进央视,唱出了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镇巴文化之美,非遗之美。镇巴民歌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在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与贫困艰苦抗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出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