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王英世的“痛”与“变”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2-17 08:00
王英世在地里修剪花椒。
11月29日,富平县美原镇鸿雁村十分寒冷,但村民王英世一直在地里劳作,给花椒施肥。“花椒收与不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9月施肥是金子,冬天施肥是银子,春天施肥是铁片……”王英世说。
王英世现在是一名职业农民,同时还是村里的帮扶产业指导员和驻村辅警。不过,几年前,他却是一个从事白石灰运输和销售的“灰老板”。
“我们村位于县城北部乔山沿山一带,毗邻金粟山森林公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我当时主要搞白石灰销售,一天最多能走二三十车货。”说起村里曾经辉煌一时的产业,今年46岁的王英世仍然记忆犹新,“但白灰窑污染很大,而且运输白石灰的车辆将村里唯一的公路碾压得坑坑洼洼,村民有很多怨言。”
据了解,当时乔山附近共有大小土法白灰窑300多座、石渣厂60多家。其中,仅鸿雁村周边就有土法白灰窑102座、石渣厂13家,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这些厂子打工谋生。
2013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大,富平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富平县土法石灰窑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面关闭白灰窑,并积极引导当地群众转产转业。
赖以生存的饭碗丢了,王英世在痛苦和煎熬中来到深圳,找了一份开叉车、装货柜的工作,但他一直渴望回家乡发展。
2015年,在外面打拼的王英世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王英世成立了富平泽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流转了村里1000亩土地种植花椒,在家门口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融共进的绿色发展道路。
提及自己的转型之路,王英世坦言,最难的还是技术。“刚开始不懂花椒栽培、修剪以及水肥的管理技术,因此产量不是很高。2017年受霜冻影响,花椒还绝产了。”
为此,王英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试,不断给自己“充电”。2018年,王英世通过了初级职业农民的认证。今年11月,他又顺利通过中级职业农民认证考试。
“今年花椒收成不错,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四川客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已经以每公斤96元的价钱卖了一部分花椒。”王英世高兴地说。
在鸿雁村,像王英世这样走上转型之路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鸿雁村利用贫困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和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资金,不断扶持、鼓励像王英世这样的村民发展绿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鸿雁村共有30余名“灰老板”把目光转向花椒、柿子等绿色产业,并成功转型。
如今,鸿雁村的天更蓝了,树更绿了。昔日白灰窑密布的金粟山,也变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现在我们村正准备将金粟山旅游景区与花椒、柿子等产业结合起来,打造一条乡村旅游观光线路,让村里的人能够长期受益,稳定增收。”王英世说。
记者手记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王英世从一个“灰老板”变为一个职业农民,并依靠科技走上了绿色发展道路。在转变的过程中,王英世遇到了各种困难,最后他借助科技的力量渡过了难关。在采访中,王英世多次跟记者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他不仅自己努力学习技术,还带动周边的人跟他一起学习。在报考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管理专业的时候,王英世动员了亲戚朋友300余人报考职业院校。
如今,在农村有很多农民都像王英世一样,依靠科技力量实现了产业的提质增收。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只有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农民才能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实现致富增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此,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和广大农民一起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