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扶贫动态 > 市县动态

群众得幸福 产业得发展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2-16 08:00

筋道的紫薯条、爽口的魔芋丝、香甜的板栗仁……11月19日,在商洛市丹凤县首届电商消费扶贫农特产品展销会上,土特产摆满了整个展区。“这些土特产质优价廉,供不应求。截至目前,现场采购及订单销售额已达3000余万元。同时,通过设立直营店,开设扶贫专柜、扶贫超市,开通电商平台等方式,县里将产业扶贫特色农产品送到旅游景区、城市社区、网上街区,实现年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展销会上,丹凤县县长徐秀全介绍。

今年3月,商洛市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对实施消费扶贫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重点内容、配套措施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划和明确要求,切实解决了消费扶贫供需不对称问题,促使扶贫产品与消费市场精准对接,实现“有得卖、卖得出、卖得好”,进一步提升全市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

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贫困户。曾经商洛农户难卖的“土货”,如今在消费扶贫的拉动下,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香饽饽”。

搭建桥梁

传递帮扶力量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的食堂里,有一个特别窗口――“商南特色窗口”。每逢就餐时间,这里的人都络绎不绝。“我最喜欢的菜品就是商南烩菜。这里的菜,量大又正宗。”长安大学老师张紫航说。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商南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让当地优质农特产品进高校、进超市、上网络平台,初步实现了‘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的目标。尤其是自高校结对帮扶以来,长安大学、西安财经大学等高校在商洛探索‘学校+企业+贫困户’模式,通过建立商南特色农产品西安运营中心、设立学生餐饮窗口等方式,年销售农特产品450余万元。同时,县上建立了劳务精准对接机制,为高校输送工勤人员,切实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目前已惠及全县贫困户2000余户。”商南县副县长徐贤斌说。

商洛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上消费扶贫工作部署,坚持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工作机制,抢抓宁商扶贫协作、“三大体系”帮扶、万企帮万村等机遇,大力推行扶贫超市直销、帮扶单位促销、宁商协作帮销、社会力量代销等多种方式,引导帮扶单位、企业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途径采购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央和省上定点扶贫单位和市县驻村帮扶单位,累计采购帮扶对象农产品633.07万元;全市工会采购农特产品2460余万元;东方航空、中铁集团、长安航空等企业销售农产品4000余万元,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消费扶贫收益占贫困群众总收入的20.5%。

以销促产

倒逼农村产业升级

商洛市通过对地区环境和社会市场的分析研判,确定将“菌、果、药、畜”作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结合县区地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订单式直供,努力做大产量、做强产业。

2016年,商洛盛泽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泽公司)负责人贾小卫注册了“商洛蓝”商标,随后在商州区建起菌类生产基地,与当地村民签订每年逾600万元的包销协议,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我手上原先就有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生产基地可以以销促产。这样打通全产业环节,既能让生产基地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导向,让我们的菌类做大品牌,也可减少中间商赚差价,让贫困户和顾客都得到实惠。”贾小卫说。

“以前家里靠种地为生,收入没保障。2017年,我来这里务工,每月收入2000余元。”在基地务工的秦虎盈笑着说,“在这儿收入稳定,家里孩子也买得起新衣服了。凭借努力,2018年,我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盛泽公司先后带动428户村民脱贫增收,安置就业60余人,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300余万元。

以需求带动供给,以市场促进生产。“传统的消费扶贫过于依赖定向关系,往往是贫困户种什么,大家就买什么。这种模式在脱贫攻坚结束后恐难以为继。因此,商洛市消费扶贫坚持市场需求,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通过满足消费需求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倒逼农村产业升级、产业兴旺。”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洪亮告诉记者。

同时,商洛市在增加消费扶贫产品品种、提升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不断适应市场销路、增强产品供给能力。目前,全市升级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系统,为相关企业配备农残速测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条码打印机共280台,将163家企业纳入动态追溯系统,在全市主要企业内实现追溯管理和农产品合格证全覆盖。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抽检农产品样品46203个,抽检合格率达100%,无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输血”变“造血”

增强群众内生动力

商洛市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消费扶贫,鼓励经营主体合规流转土地,采用“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依托陕西森弗、山阳恒瑞,吸纳贫困户务工,确保贫困群众能依靠双手稳定增收。

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农企147家,省级以上农民示范合作社94家,主营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76家。这些企业通过技能培训、吸纳务工等方式,共带动332个贫困村15632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给钱给物是‘输血式’扶贫,一旦补给中断,贫困户很容易返贫。”洪亮说,“让他们凭借自身努力获得收入,依靠双手脱贫,这样的‘造血式’扶贫才能真正做到防返贫。”

“进入电商公司后,我才知道曾经的自己就是‘井底之蛙’,难怪以前日子富不起来。”丹凤县寺坪镇寺坪村贾南沟口组村民贾晓强说。

贾晓强这么说是有原因的。以前的他只知道种地,对外界信息一无所知。当下,他所在的丹凤县山凹凹生态农牧公司在传统养鸡方式的基础上,在鸡饲料中加入复合配方,将产出的鸡蛋分为适用于妇女型、老人型、儿童型等,并相应提高售价,最贵的一枚超过6元。“原以为这么贵的鸡蛋根本卖不出去,进了公司才发现,完全不愁卖。”贾晓强说,“现在,我的干劲儿更足了,也更有脱贫的信心和勇气。”

“让贫困群众通过生产销售农产品获得可观收入,这样能让他们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也更能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摆脱贫困的自信心。”洪亮说。

“通过消费扶贫,商洛市在贫困户和消费群体之间建立起便捷的交易渠道,有效解决了产销不畅的问题。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获得收入,贫困群众会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将直接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模式,转变为贫困户自食其力的‘造血式’扶贫,消费扶贫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商洛市委副书记李豫琦说。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