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补短板 强治理 改村貌 树新风 激发美丽乡村建设新活力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2-07 08:00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美丽乡村的建设和改变成了更多农村人喜在心头、挂在嘴边的话题。我市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百优计划”也在逐步落实中,补短板、强治理、改村貌、树新风,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举措逐步构筑起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根基,农村发展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以脱贫攻坚工作为总揽,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去年,我市紧紧围绕577标准,弥补短板,集中攻坚,全力推进4个贫困县顺利实现摘帽。今年,围绕重点区域,狠抓旱腰带脱贫攻坚,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旱腰带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将资源和项目向旱腰带地区倾斜。同时,为了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我市组织对2014年、2015年脱贫户,大病残疾户,收入5000元以下的边缘户,独居老人户,收入下降户,“两头跑”的搬迁户6类人群开展“回头看”,建立防返贫预警机制,目前市县防返贫预警大数据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环境。制定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以村庄环境提升为工作重点和突破点,认真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农村卫生改厕、村容村貌提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今年,我市列支2000万元支持农村改厕工作,截至10月底,全市通过群众自筹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的办法改造农村卫生厕所52481户,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24598户。同时,以“创森”十大工程为抓手,树立城乡一体的理念,不断加大城乡增绿、扩绿步伐,1―10月份全市营造林面积41万亩,建成绿道231公里,新建森林小镇8个、森林乡村28个。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有效打牢乡村治理基础。“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我市在持续加强农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资产量化、股权设置等各项工作,通过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以利益调节凝聚群众,引导群众,靠农村产改推动项目落地、人才回乡、技术回援、文化反哺。截至10月底,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已经完成,1923个村完成清产核资,1138个村完成股权量化,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491个,涌现出了如淳化丁户塬村、秦都区杨家台村等一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
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保障,不断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以村民学堂、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为重点,全面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及“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积极评选、学习、宣传乡村道德模范、十佳乡贤和身边好人、好儿女、好婆媳,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引导党员带头形成文明治丧、从简办丧、文明低碳祭扫的风气,全市1864个行政村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在遏制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