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一线工作者分享他们的扶贫事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5-21 08:00
5月1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二场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我省5位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代表现场向媒体记者分享了各自参与脱贫攻坚战中的故事,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悉,这是继我省今年4月举办首场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之后举行的又一场见面会,旨在进一步激励我省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再接再厉,�哿ν�心,砥砺前行,为陕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此次见面会上,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办白鹿观村春华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毛春华、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宝鸡供电公司派驻扶风县天度镇下寨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张刚、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队员张毅、丹凤县龙驹寨街办大庄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军良、镇坪县曾家镇星明村党支部书记赵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在参与脱贫攻坚战中的感人故事。他们催人奋进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与会的媒体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在攻坚中 他们是一线精准扶贫的生力军
五月十九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第二场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我省五位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代表讲述了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故事。
编者按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们的精准帮扶和辛勤付出。5月1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第二场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5位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者代表,有的是创业致富带头人,有的是第一书记,有的是苏陕对口帮扶工作队队员,有的是带贫益贫企业的创办者,有的是村党支部书记,他们长期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是我省一线精准扶贫的佼佼者,是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借着好政策,奋斗出自己的好生活
33年前,18岁的毛春华为了要400元的彩礼钱给父亲治病,从成都温江区远嫁到西安临潼区斜口街办白鹿观村。年迈的公婆、两孔危窑、400元的债务和患有心脏病、左腿截肢的丈夫,让毛春华一开始就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1991年,毛春华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养猪、种地、卖菜、务工,只要能挣钱养家,不管什么重活儿、粗活儿,毛春华都干。尽管她拼尽全力,丈夫的医药费还是让家里一贫如洗。女儿的学费要靠四处转借,家里的窑洞早就成了危窑,每到汛期,她得带着一家老小住进自家的石榴园、村小学或者村委会躲避。日子最难的时候,她一周卖一次血,供养一家人。
5月19日,向记者回忆这些往事时,毛春华几度哽咽。这个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的“川妹子”也曾日思夜想:“为什么命运对自己如此不公?”
“我想过一走了之,想过以死解脱,但每每想到这儿,我就想到我的两个女儿,想到我的丈夫。只要我在,家就在,我不在,他们也就完了。”毛春华说,“所以我不能认命,我要过好日子。”
2012年,毛春华一家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盖了4间新房。两年后,毛春华的丈夫突然被诊断出患有肝硬化、甲亢等多种疾病,每月医疗费需3000多元。为了挣钱给丈夫治病,2015年,毛春华从银行贷款3万元,购买了50只羊进行养殖。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养殖技术,毛春华不仅没挣钱,家里的债务还多了。
2016年,村里的帮扶干部上门宣讲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不服输的毛春华又动了心。这次她选择了自己熟悉的肉兔养殖产业。购买学习资料自学,上网了解行业现状,到山东实地观摩,到河南接受技术培训,到重庆等地考察销售市场……毛春华做足了准备,拼足了劲,在帮扶干部、临潼区妇联等大力帮扶下,毛春华的养殖产业开始逐步发展。
如今,毛春华创办的西安春华专业养殖合作社占地18亩,拥有兔场2个,鹧鸪场1个,存栏种兔1500只,鹧鸪2000羽。2018年至2019年,该合作社年均产值180万元,实现净收入70万元。不仅如此,2019年,毛春华还创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加工兔饲料。今年,她又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成立了餐饮公司,创办了谷大妈食品加工厂,准备对肉兔进行深加工。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和乡亲们帮助我渡过了难关。我富了也要回馈社会和乡邻。”毛春华激动地说。
为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她的合作社采取“先帮十户,十户带动二十户”的发展模式,为困难家庭和残疾家庭无偿提供兔粪,让他们给果树施肥,同时优先吸纳有意愿的贫困户和残障人士入股合作社,优先招录有务工意愿的贫困群众和残障人士。
“脱贫攻坚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在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这样问毛春华。
“我最大的感受是人要有目标,生活要靠自己奋斗。借这个机会我想对那些还未脱贫的群众说,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借着好政策,奋斗出自己的好生活,我就是例子。”毛春华回答。
陕西脱贫攻坚中的“江苏力量”
“我扶贫,我自豪。能参与到陕西这场‘战役’中,对我来说就是终身难得的一次历练。我既感到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唯有尽心尽力,为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5月19日,张毅面对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他参与陕西脱贫攻坚工作的心声。
张毅来自江苏省政府扶贫工作办公室。2017年4月,他被江苏省派驻到陕西省从事苏陕扶贫协作工作,成为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一名队员,挂职陕西省发展改革委。
“初来乍到,工作如何开展,没有前车之鉴,我只能自己去摸索。”张毅说。由于江苏省向陕西省成规模派驻扶贫协作干部系首次,因此多项工作均系首创。为不负重托,认真履职,他深入基层,走访了陕西38个贫困县,察看项目150多个,了解陕西省情和扶贫协作现状。
“由于苏陕扶贫协作领域涉及方方面面,为了打开工作局面,我先从协助做好苏陕两省高层联席会议等入手。”张毅说,“为了创新工作,我助力推动了苏陕两省发展改革委和国开行两省分行共同签署四方合作协议。该协议于2017年12月5日在苏陕两省高层联席会议上签署。并协助国开行陕西分行、江苏分行建立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库,促进银企对接。协助铜川达美汽车轮毂有限公司、西乡县国动产业园获得国开行共计6亿元授信。”
“在扶贫中我发现,陕西的苹果、茶叶等物美价廉的农特产品在江苏省知晓度不高,何不推动‘陕货进苏’?”张毅激动地说。
于是张毅决定开展消费扶贫,先后协调、组织陕西企业参加2017年、2018年海峡两岸名优农产品展销会和第15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累计为其争取30余个免费展位,现场销售77.1万元,达成106份购销或意向协议,合计4.2亿元。同时还协调苏陕两省供销合作总社于2018年12月在苏陕两省高层联席会议上签署协议,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将在其主导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设立“陕货进苏”集中批发区域等。
“为了创新推动陕西健康扶贫,我还协助江苏省银发医疗人才开展援陕活动,为贫困县群众义诊,组织师徒结对,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水平,力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张毅说,“2017年至2019年,以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主任医师周珉为首的银发医疗专家团先后分赴延川、镇安、耀州等贫困县(区),累计为贫困群众义诊2883人次,查房会诊446人,师徒结对61人,举办讲座14场。”
“其实去年4月,我在陕西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两年任期就满了。但我已对这里的人有了感情,出于对‘三秦大地’的挚爱,难舍对口帮扶工作,所以我个人主动提出再留任两年。”张毅说,“我获得了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这份荣誉激励着我要进一步尽职履责。下一步,我们苏陕工作队将把陕西的消费扶贫做出亮点,更上一层楼,同时加大社会扶贫力度,让产业扶贫有所突破,为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江苏力量’。”
把贫困户当亲人
“海平,我是你的亲人,你的境况不改变,我就不走了。”5月19日,在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上,张刚情真意切地讲述着自己的扶贫故事。
王海平是扶风县天度镇下寨村村民,因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太灵便,他的妻子患有痴呆、癫痫等,夫妻两人靠着种地供养80多岁的母亲和上大学的儿子。“我到村上时,他们家的情况就是这样艰难,好在他家出了个大学生,以后的日子也就有了希望。”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宝鸡供电公司电气公司副经理、下寨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刚说。
为了帮王海平一家树立信心,张刚为其筹措了2.4万元资金,用于发展养羊产业,又自掏腰包1000元为他家修围墙、建羊圈,每月还给王海平的儿子王伟东资助300元生活补贴。“2019年5月,王伟东成功入职西安中软国际科技公司。这个家庭的面貌终于得到改变,今年就能实现脱贫退出。”张刚欣慰地说。
“像王海平一家这样的贫困户,我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他们脱贫。”2018年7月6日,张刚在下寨村安顿好住所,便联系前两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老队员了解村情、民情,同时挨家挨户走访摸排,更新贫困户信息台账。
“来村里一个月,我对全村154户贫困户实现走访全覆盖,对宝鸡供电公司对口帮扶的87户贫困户走访两遍,并分析梳理未脱贫户特点,确定优先帮扶顺序,按照‘点、线、面’模式立体综合帮扶。”在张刚的协调下,下寨村很快建立起光伏发电站、电力扶贫生态养殖场,同时创建了苹果示范园、种植育苗基地,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18年,下寨村56户19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84%,如期实现整村退出。
整村退出还不是张刚的最终目标,“扶大贫”才是。
“所谓‘扶大贫’,就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既要一手抓产业扶贫,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打响品牌,又要一手抓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集体为村民服务、投入公益事业的能力。”张刚解释着。
为了这一目标,2019年,张刚争取到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阳光扶贫定向捐赠22万元,实现村光伏发电站增容,每年可增加收益3万余元。此外,张刚还牵头成立了电力扶贫职业介绍中心和电力扶贫农业合作社,实施就业、产业扶贫。
“今年,合作社要再带动创建4个苹果示范园、800亩甜柿子深加工产业、红薯粉条加工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小麦育种合作项目,推动海大集团万头生猪繁育基地项目落地。”张刚说,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批年轻人选择“回巢”,村“两委”、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接班人也就有了着落。
“村里的产业发展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回来建设家乡,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巩固脱贫成果,就连下一步的乡村振兴也有了盼头。”张刚高兴地说。
你问问赵伟,他是不是共产党员?
“你问问赵伟,他是不是共产党员?”2014年,因为父亲的这句质问,赵伟放下自己的事业,回到星明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对赵伟来说,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星明村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位于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总面积达14.9平方公里,耕地却只有1223亩,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74人。由于进村、出村只有一条泥土路,星明村被人称为“口袋村”。而当时只有34岁的赵伟在外创业正是风生水起之时。他在山西省承包经营着矿山,同时在曾家镇经营着当时镇坪县最大的食用菌加工厂。回村任职,意味着他要把自己的工作、生活重心从“小家”转移到“大家”上。
父亲的质问让赵伟第一次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我爷爷是党员,我爸是党员,我也是党员。所以党员意识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回村带领大家干点啥。”赵伟说道。
要干就干出点名堂。赵伟回村后首先盯住了产业发展这个短板。“不仅要让大家吃饱饭,更要让大家有钱赚。”赵伟说。星明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5%,林地资源丰富。立足村情实际,在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后,赵伟带领村班子成员明确了“一村一企一基地,一户一法一产业”的基本发展思路,鼓励村民根据自身条件养殖生猪、林下鸡和中华蜂;注册成立镇坪县星明村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帮扶单位陕西省监狱管理局的帮扶优势,与全省各个监狱签订“订单”,种植200亩富硒土豆、200亩高山蔬菜、200亩魔芋和200亩猕猴桃;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星明村党支部通过协调申报涉农整合资金60万元,注入村集体经济协会中。自2016年至今,该村累计销售土豆30余万公斤,魔芋7万余公斤,带动农户养殖中华蜂800余箱,带动全村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协会收益累计达7.2万元。
为了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17年,赵伟拿出了自己所有积蓄,注册成立了镇坪县美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开办了全镇第一个社区工厂,生产手机数据线,开发就业岗位80余个。
村民的生活改善了,村容村貌也换了新颜。通村路被加宽硬化成水泥路,雨天再也不溅泥了;宽带网络和手机也能在村里正常使用了;饮水工程、危房改造等工作顺利开展。在赵伟眼里,现在村里最亮丽的风景是两处村民集中安置点,两三层高的小楼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像在画中。以前分散居住在山里的村民如今一起居住在小区里,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也比以前多了。
2018年,星明村实现整村退出,全村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74人全部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95.6元。星明村成为镇坪县的“群众增收红旗村”。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让赵伟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19年9月,赵伟当选星明村村委会主任,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下一步我们要着重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民宿经济,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星明村以后的发展,赵伟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
当好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当前企业和群众在产业发展上都享受到大量的政策便利和资金支持,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好脱贫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5月19日,李军良在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上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李军良是丹凤县龙驹寨街办大庄村村委会副主任,同时也是一位农民企业家,带动大庄村村民脱贫增收已经有11个年头了。
“考虑到在山西的煤矿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我在2010年决定回乡创业。”李军良告诉记者,“经过几番对比考察,我判断饲养和改良当地野猪是不错的致富选择,便办起了丹凤县双槽大庄生态养殖公司,养殖规模也从10余头慢慢发展到2500余头,最多时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包括30余名贫困村民和残疾人。”
2015年4月,在养殖公司效益最好的时候,李军良不负众望,当选村委会副主任,更多地承担起带领大庄村走出深度贫困的重担。
“多了一重身份,既是多了压力,也是多了动力。为找准产业发展思路,我和村上其他干部多次前往河南南阳、湖北蕲春‘求经’,逐渐确立了天麻、艾草、养殖、劳务输出4个产业发展方向。”李军良说,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村贫困人口已从115户404人降至7户1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8%,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97元。
随着大庄村“三变”改革和产业发展思路的调整,李军良一手兴办的企业也历经了重大转型。2017年,在包扶单位的支持下,李军良决定将养殖公司停产,转而发展效益更佳的艾草产业,创办了丹凤县九谷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建立艾草种植基地,带动全村100余名村民种植艾草、入厂务工,其中包括72名贫困村民。
“艾草产业起步不太顺利,但局面打开了,后面发展就走上了正轨。”李军良说,“转型之初,要贫困户放下已有的野猪养殖,去做不熟悉的艾草种植加工,他们会有疑虑,积极性不高。”为此,大庄村由村干部带头入股,打消村民的顾虑。同时,大庄村还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200亩土地承包给贫困户种植艾草,鼓励他们利用好自留地、边角地开展种植,由九谷艾草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务工岗位,签订收购协议,让村民在艾草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都得到保障。
三年多来,该公司每年稳定加工生产艾绒、艾条等艾制品500吨,加工艾灸保健制品器具5000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贫困户分红11万余元,使种植户年收入达7000余元。
“大庄村艾草产业的兴旺,还带动了周边村子一起发展,艾草产业也成为丹凤县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李军良说,公司去年在周边村子新建的500亩艾草产业园,在6月底即将投入运营,预计年用工量可达20余万人次。
不仅如此,大庄村还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上踏上了新台阶。“在艾草产业发展良好的基础上,村上正与西安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建设四万只艾草乳酸菌蛋鸡养殖基地,利用艾草加工乳酸菌,乳酸菌发酵饲料,同时再利用鸡粪养虫、虫粪施肥于艾草,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00万元,所得盈利再用于解决村民社保、医疗保障金问题。”对于大庄村的未来,李军良信心满满。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