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进的路上为人民而歌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2-10 08:00
华州皮影。
凤翔泥塑。
合阳提线木偶。
华阴老腔。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脱贫攻坚这场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成效最佳的反贫困斗争中,我省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的人民一道,攻坚克难,奋勇拼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重大决定性进展。
这条奋进的路上,文化,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
进行“好歌唱三秦”演出、开设基层创作培训班、组织下乡调研活动、设立扶贫创作基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扶贫项目在陕西展开。
为人民而歌。通过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文化扶贫,在陕西脱贫攻坚战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
“我们明白给谁创作,给谁看”
“……你要问,拉车的他是哪一个,他就是凤县苇子坪村的徐世金,旁边跟着的是他老婆,他老婆名叫苗秀萍……”小院里围坐着一圈人,简易的折叠桌上放着沏好的热茶和一些苹果,在省曲协副秘书长、快板表演艺术家杨锦龙的说唱中,徐世金夫妇二人早已泣不成声。
今年5月24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凤县。活动期间,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丰宽了解到“中国好人”苗秀萍孝老爱亲的事迹后,叮嘱随行的杨锦龙为苗秀萍创作一个曲艺作品。经过1个月的创作,一个关于苗秀萍感人事迹的快板作品成形。7月,在省文联组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骨干培训时,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谦带队,一行人再次来到苗秀萍家中,为他们表演。刚说了一小段,苗秀萍的眼泪就流了下来。表演结束后,苗秀萍感动地说:“非常好,非常好,感谢你们!”
“每年,省曲协都会组织30场去基层的演出,因为城市跟农村的文化氛围不同,我们明白为谁创作,给谁看,所以从语言表演风格上会更贴近农村、贴近基层群众的生活。”杨锦龙说。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在脱贫攻坚中,我省艺术家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了一批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优秀作品:“三农”题材及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黄土高天》《兰桐花开》先后在央视播出;脱贫攻坚纪实文学《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追寻初心――我的扶贫札记》《精准扶贫工程探访纪实――古村告白》等出版发行;“为好日子歌唱”主题系列歌曲《村支书》《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又到南泥湾》被广为传唱;秦腔《金果梦》、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先后精彩上演……
这些作品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如讲述以秦学安为代表的三代农民四十年的奋斗历程的电视剧《黄土高天》,赢得了老中青三代观众的喜爱,一路好评如潮。
“艺术家心里面要有百姓”,《黄土高天》导演阚卫平说,“这句话不只是指艺术家要关心百姓,而且指作为一个导演和创作者应该通过作品表达老百姓的心声。”
省文联组联部副主任赵光远深有感触地说: “在大多数贫困地区,思想观念的落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文艺能够给当地人提供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文艺扶贫虽然不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效,但能够在细水长流中累积,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文艺工作者带去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滋养一方土地,孕育一处人文,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脱贫攻坚扶志扶智工作的开展。”
“艺术家需要走近人民,动真情”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要热爱人民。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省音协主席尚飞林说,正如《歌声与微笑》中所唱的,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带去他们的“歌”,与此同时,也收获了来自人民群众真挚的微笑。
熟悉刘远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绰号――“戏疯子”。 11月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远动情地说:“快30年,省文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我一次都没有落下。下基层演出,只要听群众说我演得像,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价值。”
近年来,刘远深入基层一线,演出创作的农村题材小品达30多个。采访时,记者看到这些小品的初稿上,都涂改过多次。刘远告诉记者:“这些剧本我都经过了二度创作,演得像,是因为长期下基层与群众有了水乳交融的感情。艺术需要人民,艺术家需要走近人民。”
“的确,艺术家需要走近人民,动真情。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省作协会员林权宏说。
去年10月,省作协组织40余名会员牵手脱贫一线先进人物进行“一对一”采访,林权宏是参与者之一。“我的采访是在西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的。海鑫公司定点帮扶商洛市商南县富水镇黑漆河村,公司的扶贫办主任余景峰就是我的采访对象。他在安排工作中身体出现不适,但他坚持要处理完手头工作,结果延误了病情。”说起他的采访对象,林权宏动情地说,“以前我对扶贫干部了解得不多,现在,我觉得,我们的扶贫干部,是将自己所有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林权宏告诉记者,他有写中长篇小说的打算,想住在农村多和村民接触,更多地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然后再动笔写作。
省作协文学院干部周�u璞说:“我自己也参加过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我发现农村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农村生机勃勃的力量仍然存在,大地在转变前需要有力量的积蓄,这是变革前的沉寂,要了解生活必须自己去看看。”
“贫困乡村发展需要文化,需要根”
2018年12月1日,以黄寿远一家为原型的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省戏曲研究院编剧蒋演作为这部民歌剧的孕育者,动情地说:“贫困乡村需要文化,需要根,农村的现代化是精神的现代化。”
剧中贫穷落后的闹热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来,黄福明、黄寿远、黄永华一家祖孙三代人致力于乡村发展,书写着脱贫攻坚的壮丽诗篇。“剧目演出后,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得闹热村的旅游业和养殖业迅速得到发展。”
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容小觑,地方文化产业不仅在精神层面对群众产生了鼓舞,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洋县音协主席赵建波说,省音协走进洋县,为县里量身定做了《画里洋县》这首歌。没想到,这首歌很快传遍全县,被群众所熟知。目前,《画里洋县》已不仅仅是一个歌名,还成为洋县的“文化名片”。2017年汉中油菜花节开幕式上,压轴歌曲就是《画里洋县》。
“画里洋县,画里洋县,田野是你盛开的笑脸;画里洋县,画里洋县,把你装进记忆,美丽就会永远永远……”随着这首歌的传唱,到画里洋县看美景,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我省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近年来,省民协以非遗人才培训、非遗衍生品开发为突破口,在非遗扶贫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绽开了笑颜。
在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陕西省华州皮影《逍遥游》系列、《风雨雷电虹》等皮影作品陈列其中,给人以视觉冲击,获得观众好评。11月29日,记者来到省民协副秘书长汪海燕的工作室。
“现在,扎根群众之中的民间艺术之花,已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认可”,一见面,汪海燕就激动地说。
据介绍,近几年,华州皮影通过不断创新,已吸引来芬迪、爱马仕、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与其合作。这些品牌让汪海燕制作皮影logo、宣传海报、手伴等,并通过皮影演绎卡通动漫角色。王海燕说,越来越多跨界合作,给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带来勃勃生机。
市场上的无限商机,也让汪海燕看到从艺术品到产品的广阔市场。目前,她已举办过多期贫困县妇女皮影技艺培训,力求让更多人加入皮影制作队伍,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让文艺之花在民间盛开得更艳,像这样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培训还有很多:在华阴,我省举办了“皮影雕刻艺术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培养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在佛坪,省舞蹈家协会举办了“百姓健康舞”师资骨干舞蹈志愿者培训班,对基层80余名文艺骨干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在紫阳,省音协会员、玄鸟乐队主唱左辉奇,西安市歌舞剧院青年演员、青年歌手李银为安康市紫阳县山区孩子们授课……这些活动都极大地丰富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让他们在与文艺工作者面对面的交流中,找寻自己的精神寄托,鼓起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奋斗如诗如画,我们踏歌前行。在三秦儿女的不懈奋斗中,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592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77.5万人,减贫514.5万人。到去年年底,全省27个县脱贫摘帽。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