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扶贫动态 > 扶贫要闻

在奋进的路上与人民为伴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2-10 08:00

汉中龙江舞龙。

剪纸。

汉调桄桄。

安塞腰鼓。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当下的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堪称“奇迹”的壮举――2020年,中国即将向世界宣布摆脱绝对贫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每到重大历史关头,它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值得我们自豪和欣慰的是,在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三秦大地的文艺工作者始终与人民为伴,创作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歌咏了全省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的伟大实践。

花开三秦别样红,奋斗身影最美丽。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让我们循着这一朵朵文艺之花的芳香,一起走进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去感受三秦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组团队――

下到最火热的基层一线

文联是党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文联的组织和引领下,各文艺家协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以丰富的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助力脱贫攻坚。

11月 26 日,省音协主席尚飞林正在联系又一场“好歌唱三秦”下基层的演出。从2013年就开始的“好歌唱三秦”已成为我省“乌兰牧骑”式的文艺轻骑兵品牌,演出达500余场。“就像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好歌唱三秦’,就是要走到人民群众中,为人民服务、向人民学习。”

77年前,在宝塔山下的小礼堂里,毛泽东主席面对台下的文艺工作者,发出了时代的呼声: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文艺工作者前行的航程。于是,《兄妹开荒》来了,《夫妻识字》来了,《白毛女》来了……

这些作品,用朴实的台词、通俗的故事,写满百姓事、唱尽百姓情,不仅激发了解放区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更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进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我省文艺工作者在脱贫攻坚这个当下最大的民生工程、安民工程、富民工程中,走近群众、走进生活,记录伟大时代、抒写伟大实践,以优秀的作品激励着三秦儿女脱贫奔小康的铿锵步伐。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省文联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我省艺术家百余人次到柞水、汉台、佛坪、洛川、旬邑等地,创作了一批“三农”主题的文艺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脱贫故事、反映乡村新貌,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省作协在我省延川县、紫阳县设立了两个扶贫创作基地,每年组织四五次作家赴贫困县的采风活动。同时,他们还开设了脱贫攻坚一线作者培训班。为了更好地宣传脱贫攻坚一线人物,省作协在《延河》杂志推出了脱贫攻坚主题特刊,并策划了40多名作家与脱贫攻坚先进人物“一对一”活动,作品将结集为《脱贫英雄》一书于明年春天出版。

省音协除了组织每年四五十场下基层的演出外,还在我省设立了10多个创作基地,仅去年,就创作了12首脱贫攻坚歌曲。同时,他们还组织20多位词曲家赴白水县采风,结合白水村歌村史工程,为10余个村创作村歌,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走向基层,走向群众,彰显了我省文艺工作者的担当。

省作协《脱贫英雄》一书的撰稿人之一、我省青年作家李俊辉说:“在脱贫攻坚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我有幸作为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去了解我省基层一线‘脱贫英雄’的感人事迹,觉得非常荣幸。”

接地气――

了解最真实的农村风貌

“师傅,这叫什么网?”

“防雹网。”

“有了这个真能防冰雹?”

“是啊。”

这是省戏曲研究院导演王化武在苹果园与当地果农的一段对话,也是舞台上的一个场景。

为了导演好秦腔现代戏《金果梦》,王化武深入白水果园,了解苹果种植的各个环节和技术。最终,这个反映渭北苹果状元王新虎手把手向果农传授有机苹果管理新技术,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并代表果农登上美国哈佛大学讲坛的传奇故事,打动了我省千千万万的果农。

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在服务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我省的文艺工作者带着心、动真情,从现实中寻觅创作灵感。

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他们咀嚼生活,创作深刻的情节、刻画动人的形象。“推开东家门,就是一家人,拉拉家常问冷暖,彼此心连着心……”这是由省音协主席尚飞林作词的歌曲《村支书》。尚飞林告诉记者:“每次下到农村,看到村镇干部黝黑的面庞、弯驼的身影,我都会被深深感动。我觉得,他们是在用生命搏击贫困。于是,当要创作这首歌时,对村干部的敬佩之情涌上心头,无数个村干部形象在我眼前闪现,我就一气呵成写成了歌词。”

在基层的日日夜夜里,他们观察生活,体会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的巨大变化。省剧协主席刘远说:“我出生在陕西关中的一个小县城,家里一共六个姊妹,当时父亲为了满足我们想吃水晶饼的愿望,将一块水晶饼切成六角,每人只分到一小块。如今,我省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不再为吃发愁,而且,许多贫困户都住上了崭新的小洋楼。”喜人的变化触动刘远和她的团队创作出小品《送鸡风波》,表达了群众马上搬进新房的喜悦之情。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们思考生活,探析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振兴。创作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时,省戏曲研究院编剧蒋演看到农村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人才后继无人的现状后,就将作品着力点放在了乡村振兴,以情怀、事业留人的主线上。蒋演说:“农村的现代化,主要是精神的现代化,因此我将一直关注乡村的振兴、关注乡村文明的复兴。” 因该剧立意深远,一经推出,就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以艺术的真情瞩目乡村,以艺术家的使命记录时代。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省的艺术家始终立足陕西,观照国家民族的命运,以厚重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时代。正如省作协党组书记钱远刚所说,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陕西经验”,更是这场伟大战役里对乡村振兴的思考。

用真心――

与群众建立最深厚感情

“我在高滩镇白鹤村演出时,总有一个眼睛大大的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跟着我,她很害羞,我问她话,她一句也不说。但是,一次演出结束后,她拿了一个苹果塞给我就跑了。后来,我们要离开了,小姑娘专门要了我的地址。回西安后不久,我就收到了她的来信。她在信里说,刘远阿姨,你走了,我特别想你。最近,我妈妈要给我剪头发,你说,我的头发是剪了好还是留着好?”11月26日,省剧协主席刘远给我们讲述今年她遇到的一个小观众时,眼圈泛红了。

刘远说,到基层为老百姓演出,感受被他们需要、被他们喜爱的真挚目光,是一个艺术家最大的荣耀。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正是在一次次走到群众当中的采风、演出、创作,使我省的文艺工作者真正融入脱贫一线的人民,与群众建立了最深厚的感情。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在省作协创联部主任王晓渭的桌上,放着一摞近年来我省作家创作的脱贫攻坚作品。其中一本,书名叫《精准扶贫工程探访纪实――古村告白》,是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袁国燕创作的。为了这部20余万字的作品,两年来,袁国燕行程3000多公里,采访了陕北、关中、陕南多个有代表性的村庄。

“那些坚守在大山褶皱里的、坚信土地会给予和汗水对等价值的干部和村民,就像河流中一条条闪烁的银链,照亮了山川,也照亮了我。”袁国燕说。

谈起那些让她心动的人物,她举了一个例子:“在陕北,我遇到一个叫高俊兰的贫困群众,她丧夫后独自生活。可是,又穷又孤独的日子却被她过得热火朝天。她养猪、养鸡、料理枣树。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是,高俊兰离开老窑住上新房后,也像城里人一样给茶几下铺上地毯。可我走近一看,根本不是地毯,原来是小孩子的隔潮垫,被她别出心裁当成地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么苦的生活,她为什么还有那么真诚的笑,是因为她心里装着美好、装着阳光。”

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知、用情去浸润,我省文艺工作者,就这样,让文艺之花盛开在脱贫攻坚一线,盛开在老百姓心中。一部部小说、一首首歌曲、一幅幅画作、一个个小品……这些精品力作,无不凝结陕西气质、辐射中国精神,鼓舞着人民群众甩掉穷帽子,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