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农高会上感受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扶贫动态>扶贫要闻

农高会上感受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时间: 2019-10-25 08:00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我看那个特种养殖就很好,多了解了解,看看能不能自己在家搞!”

“这个展区有很多适合我们基层老百姓的脱贫模式、产业,参观之后很有启发。”

……

10月22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开幕。在此次农高会上,省科协组织的“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专题展”吸引了很多观众。

本次“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专题展”展区面积270平方米。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科技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省科协优先选择贫困地区的农技协和科普示范基地参展,充分展示以科技服务带动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模式,以及科技助力脱贫工作辐射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取得的最新成果。

展团由来自全省12个市(区)的30多个优秀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的基层代表组成。展览立足科技扶贫,精心设计了28个特装展位,展品涵盖种植、养殖、农业生物技术、绿色食品、中药材、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等领域的增收致富新技术、新品种。

近年来,省科协发挥组织学科齐全、专家人才荟萃、科技联系广泛的智力优势,着力科技产业,使科技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有力支撑和长效促进作用。为打破原有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的束缚,全省科协系统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等为依托,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据统计,今年我省新建和扶持农技协850个,开展“智慧农技协”建设,推动现有农技协转型升级,使农技协在产、供、销等环节都有新作为。

其中,陕西省秦山源土鸡养殖协会,是经省民政厅批准的、全省唯一的省级土鸡专门类别行业协会,建立了适合各地发展的县、镇、村三级模式,以个体为目标的“保姆式”扶持模式,立体种养可循环发展的果林地养殖模式,以及从销售环节入手的“消费扶贫”模式等多种多样的扶贫发展模式,在陕南、陕北、关中多地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西安市周至县骆峪油桃专业技术协会在科普惠农、扶贫帮困方面成绩卓著,受到国家及省、市多次表彰,被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咸阳市彬县金箔丝唐卡手工艺品协会采取“协会+党支部+学校+公司+农户”运营模式,通过挖掘秦汉唐文化,以及研发、培训、制作、销售以丝路沿线特色旅游文化为主题的金箔丝唐卡艺术画,安置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就业;商洛市镇安县秦秀产业协会展出的绒绣、丝带绣、十字绣等产品都由当地的刺绣户手工完成,远销英、法、美等国家。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省科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资源,主动融入,积极作为,着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展现科协力量:开展“百千万行动”,实现了农技协组织和服务对贫困人口全覆盖;通过138家省级学会、35家高校科协和216家企业科协,联合榆林、渭南、宝鸡、咸阳等市政府,打造了“智惠三秦”高端科技创新智库论坛;依托省级学会,建立科技创新服务站、学会服务工作站28家,其中,11个深度贫困县的学会服务工作站与基层农技协开展结对帮扶,对接扶贫项目79个;在全省建设110余家农业专家服务站,破除当地产业发展瓶颈,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

与此同时,我省投入740万元,在全省61个县区推进落实“三长”工作,实现了全省贫困县区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809名“三长”被吸纳进入科协组织兼职挂职。

“省科协还将不断挖掘科技资源优势,继续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推动科普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引导贫困地区居民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