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从提质到赋能

陕西交通领域国企改革观察

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秦创原>媒体关注

从提质到赋能

陕西交通领域国企改革观察

时间: 2025-07-11 07:33 来源: 陕西日报

7月8日,在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秦创原(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陕西交控公路沥青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沥青材料公司”)的全自动数智化生产线高效运行。井然有序的工作场景和鱼贯而入的运输车辆,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我们5条先进改性沥青生产线,日产能高达2000吨。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高速公路、市政道路以及机场跑道等各类道路建设项目。”沥青材料公司董事长高贵轩说。

沥青材料公司之前是陕西省公路系统内的物资供应企业,受产业链不完善、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出入库计量跑冒滴漏损耗大等因素困扰,一度陷入长期连续严重亏损的困境。2021年,沥青材料公司并入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战略性重组。

“出路在哪里?”这成为摆在公司上层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只做沥青贸易是死路一条,一定要做产品、做科研、做产业链!”高贵轩告诉记者,经过研判,公司确定了“国内一流高端定制沥青供应商”目标定位,整合优势资源,对产业园区重新布局,以技术、科研、管理升级为基础,从单一的贸易型企业,向集沥青加工、仓储物流、贸易服务、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沥青全产业链模式转型。

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在经历了改革重组的重要阶段之后,沥青材料公司依靠研发力量自主对改性沥青生产线进行工艺流程改造,迈出了稳健发展的第一步。

沥青材料公司生产中心主任田林乐介绍,为解决生产过程中人工拆包上料、人工配比、人工计量、工艺不连续、能耗高、污染大、易发安全事故等问题,沥青材料公司投资4800万元,重新设计了数智化工艺流程,通过“工业云平台”远程数字化监控管理实现了全程智能化生产。“以前需要4人至5人的高强度投料作业,如今只需1名叉车转运托盘人员就能完成。以往的设备加热沥青需要10多个小时,现在将温度升高30摄氏度只需一瞬,加热沥青无时差,日产能提高了6倍。”田林乐说。

改革的成效立竿见影。到2024年底,沥青材料公司营业收入较合并重组前增长37倍,成为“西北领先,国内一流”的综合化沥青供应商。

沥青材料公司的“起死回生”,折射出陕西交通领域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效。

2021年,为破解省属交通国有企业存在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化水平不高、债务负担沉重、主业不突出、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使其能够承担新一轮交通建设的重任,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新时代陕西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形势,将原陕西高速集团、陕西交通集团、陕西交投集团及省交通运输厅监管的交通设计院、公路研究院等共17户交通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组建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和相关产业经营开发。

聚焦交通功能,优化科创体系,突出成果转化,推动数字化升级……随着经营集约发展程度不断提高,陕西交控集团由行政化管理向市场化经营转变,产业由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经营由分散向集约统一转变。

成立以来,陕西交控集团获省部级科技奖12项、国家发明专利70项,3户所属企业入选省级“瞪羚企业”,培育了6支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建成桥隧高性能产品等4大产业基地、6条生产线,8大类437种交通制造产品在交控云商平台上架。

2024年,陕西交控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78.26亿元、利润总额28.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4%、19.70%。

不只是陕西交控集团。2022年,陕西首创“省属市管”模式,将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陕西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合并组建为陕西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打破原有界限,促进城际铁路项目建设,推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进一步整合。

成立以来,陕西轨道交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协同优势和整体效能优势,按照陕西省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推动陕西省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的“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经营”全产业链,助力陕西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截至目前,陕西轨道交通集团已开通11条地铁线路,地铁运营里程达422公里,单日客流峰值突破553.9万人次。陕西轨道交通集团还推动“轨道交通+邮政快递”融合,与邮政、物流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发展多式联运,并参与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项目,实现技术“出海”。

近年来,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聚焦深化提升行动重点领域,陕西交通领域国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强企为抓手、市场化改革为突破,优化科创体系、增强科研支撑、促进“两链”融合,对全省交通服务保障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记者:刘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