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华商报记者从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6月8日至10日,由西安市主办、高新区承办的2021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知识产权论坛等重大会议活动将相继举行,西安将与上交所、浦发银行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投资协议,并启动西安高新区硬科技支行建设。
西安市政府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介绍,硬科技创新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本届大会以“硬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邀请国家有关部委、硬科技领域知名专家、13个关中平原城市以及外国驻西安领事、中国友谊奖专家等90名重要嘉宾和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协会、商会、创业投资机构代表等共计2000人次参加,将同期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及专业论坛、全球创投峰会、知识产权论坛等高端科技会议和科博会、数博会等科技展会,共计近30场会议活动。将进一步发挥“技术风向标”“行业风向标”“创新风向标”功能,重点体现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两链融合”、突出开放共享、突出以会招商、突出秦创原使命担当、突出高效集约办会“六个突出”,力争实现不一样的精彩。
据了解,大会期间将发布《硬科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2021中国硬科技创新发展白皮书》,展示硬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新成就、新方向。科技部火炬中心将举办全国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与产业高峰会议,联合发起《国家高新区“碳中和”发展宣言》。作为本届大会的重磅环节,大会开幕式上西安将与上交所、浦发银行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投资协议,并启动西安高新区硬科技支行建设。
大会期间,高新区将开展一系列“双招双引”政策推介,组织硬科技领域合作项目签约,举办科技、金融、人才专业招商对接活动。本届大会将聚焦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这一战略部署,加强硬科技领域的立体联动与交流合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加力加速,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丝路科创中心。高新区还将发布打造秦创原的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建设秦创原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示范样板区的行动计划。 华商报记者 李婧西安高新区综合实力全国第八
将全力建设丝路科学城
华商报记者在6月2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首批国家高新区的而立之年,西安高新区GDP从1991年0.65亿元增长到2020年2410.08亿元,综合实力位居169个国家高新区第八。
GDP从0.65亿元增长到2410.08亿元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齐海兵介绍了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基础优势及未来发展愿景,今年是首批国家高新区的而立之年,西安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托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GDP从1991年0.65亿元增长到2020年2410.08亿元,建成区经济密度32亿元/平方公里、亩均效益1022万元,综合实力位居169个国家高新区第八。
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基础优势明显,率先构建了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式科创体系,聚集高等院校12所、科研院所49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11个,新型研发机构186家。企业研发费用GDP占比超6%,2020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568.51亿元。在全国最早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生命周期创业孵化体系,双创载体达到164家,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累计注册企业超过18万家。拥有高企318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4家,均占全省1/3以上。培育瞪羚企业214家、独角兽企业2家、上市企业54家。
培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2732亿元,跃升中西部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2459.85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654.61亿元,保持31.8%的高速增长。成功引进了美光、三星等高科技企业,设立境外离岸创新研发机构18个,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项目超过130家。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764.71亿元,全省占比近80%。
西安高新区将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使命新定位,按照陕西省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安市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丝路科创中心的安排部署,打造“一核两翼”万亿级生产力空间新布局。“一核两翼”的一核为丝路科学城片区,两翼为北部都市创新片区、西南部智能制造片区,预计到2035年,三大片区经济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丝路科学城“十四五”末将承载1万亿经济规模
丝路科学城片区,将是西安高新区“十四五”期间倾全区之力打造的重点区域,也是高新区迈向新征程的主阵地。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韩红丽介绍,丝路科学城目标定位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样板示范区和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点”,建设绿色智慧的未来理想城。“6月15日,我们将举行丝路科学城集中开工仪式暨誓师大会,集中开工27个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
丝路科学城总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三个片区组成,聚集十个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形成“一城三区十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城”即丝路科学城;“三区”即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硬科技产业区;十个产业组团即科创金融、光电子、科教创新、生物医药绿色装备、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国际社区、生态文创、科学中心组团。
西安高新区按照“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目标推进丝路科学城的建设。2021年,前海园、西安市第一医院建成投用;2022年,永安渠商业街开街,区内基础设施基本建成;2023年,比亚迪动力电池、法士特智能工厂、中科光电子、北斗产业创新中心等产业项目和大剧院、科技馆、绿地贸易港等城市配套项目建成投用,科技新城形象初现。到“十四五”末,丝路科学城将聚集50万人口,承载1万亿经济规模;到2035年,聚集人口150万,经济规模突破3万亿,带动西安高新区经济总规模达到5万亿,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华商报记者 李婧2021西部数博会6月16日西安举行
设数字人民币展区
6月2日,华商报记者从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6月16-18日,2021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将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西安市大数据局副局长张伟明介绍,2021西部数博会由西安市政府、省委网信办、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通管局联合主办,由西安市大数据局、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教育局、浐灞管委会联合承办。邀请国内各省市领导、全国40多个大数据职能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央企国企、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代表出席主论坛和博览会开幕式,邀请相关的企业参展参会。
本届博览会采取“两会、一展、多论坛”的模式,通过会与展的结合,举行”两会“,即西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和大数据局长(西安)圆桌论坛,“一展”即西部数字经济博览,并由参展企业牵头承办的多场数字经济专题分论坛。其中,西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以“提速数字经济共享数字未来”为主题,定于6月16日上午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数据局长(西安)圆桌论坛定于6月16日下午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这也是西部首个城市大数据局长圆桌论坛。西部数博会展览展示将于6月16-18日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2号馆举行。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展,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华为、腾讯、阿里都将在博览会现场设置展台。
今年,博览会还有一大亮点是数字人民币展区。2020年11月底,西安市被列入全国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地区,数博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组织工、农、中、建、交、邮储陕西省分行六大数字人民币试点机构集中进行数字人民币专题展示,各行将开展数字人民币消费体验活动。 华商报记者 李婧2020年西安数字经济规模达3585亿元
6月2日,在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西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郑炜就西安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郑炜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紧抓国家新基建发展机遇,大力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市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基本建成,重点区域5G信号连片覆盖,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持续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启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首个国家级硬科技创新示范区,获批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项目14个,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加快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搭建“133N”政府数字化转型框架,建成全市“一网通办”总门户,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1.9%,信息化便民利民水平明显提升。
据测算,2020年西安市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5亿元,同比增长17%,全市数字经济呈现加速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四五”期间,西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将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全市数字经济工作的总体谋划,以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引领,聚焦数字基础建设、强化数字融合应用、完善数字治理体系,推动网络强市、数字西安、智慧社会建设,为西安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华商报记者 李婧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让创新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天尤其如此。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我国经济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强化科技创新,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有人形象地说,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强起来必须要靠创新。党的十八大更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具体到陕西,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陕西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院所及高校,但是,作为科教大省,如何激活、利用好科教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进而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科教大省的实力?于陕西,这的确是一个既老还新的课题。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针对科技创新工作,总书记指出,“陕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要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也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陕西今年重磅推出了“秦创原”。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打造的秦创原,定位于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未来将建设成为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正如在3月3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国中讲话中提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追赶超越,最重要的依托和最大的潜力在创新。要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创新驱动加力加速,加快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伴随着进入新发展阶段,谁能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先行一步,谁就能在实现新发展中胜出一筹。换言之,时与势,都将我们推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风口,如若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怎么行?不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怎么行?不最大程度激发激情和干劲怎么行?当方向已经清晰,平台开始搭建,接下来更重要的就是一个字,干!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更好发挥政府和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作用,鼓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推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走深走实、见效成势。
过去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我们则进一步强调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的,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当下的中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今天的陕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创新力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去实现创新。一句话,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让创新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注入强劲动力,这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本报评论员 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