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成效显著
来源: 省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9-05-29 18:48
2018年,榆林市突出问题导向和民生取向,以推进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即将分散在各部门单位各科室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行政审批科,行政审批科再整建制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公,最后所有事项都要向网上大厅集中;进驻事项到位、授权到位、监督到位)改革为抓手,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项改革推行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使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全面实现了“大厅之外无审批”。截止目前,中心进驻部门单位71家,共办理事项602项,其中行政许可314项,公共服务230项,便民服务58项,事项遍及水、暖、电、气、油、通讯、金融、社保,以及户籍、出入境、不动产登记、房产交易、医保、统筹、公积金贷款、契税缴纳、公交、“一卡通”等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驻厅窗口人员600多人。日均办件量4000件左右,日均接待群众7000人次左右。可谓“大楼里面转一圈,日常事务都办完”。中心俨然已成为市委、市政府直通民情的“桥梁纽带”和服务企业与民众的“最大窗口”,公众知晓率和认可度越来越高。去年3月集中入驻市民大厦至今,累计办理各类服务事项上百万件,现场办结率达到95%,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一是政务服务环境大为改观。中心迁址市民大厦以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停车通行等配套功能完善。中心办公场地充足,服务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共设置了十个服务专区,275个办事窗口,各窗口功能划分合理、指引清晰。大厅内配置了200多台自助终端设备,为群众信息查询、自助办件、自助填表、体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中心设有微书屋、阅览室、活动室、党建室和各类会议室,为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各类政务和业余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心积极实施文化长廊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是政务管理措施不断强化。中心强化事项入驻工作督查,联合编办和政务监察投诉中心对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逐个“过堂”,抽查审批事项办理全流程,对体外循环的部门进行通报,要求及时进驻事项、集中办理,确保“大厅之外无审批”。中心大力规范业务运行,联合市审改办对所有入驻窗口单位的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南、事项受理、办理流程等进行梳理,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事时限,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全力改变审批的随意性,最大限度缩小了审批的自由裁量权和模糊空间。中心不断健全制度体系,结合工作实际,修订完善了中心工作岗位职责、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以及各项运行管理制度。中心不断完善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标准化创建工作,为中心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政务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中心加快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一窗受理。在大厅设立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专区,增设不少于4个综合受理窗口,对涉及投资和工程建设类项目实行一窗受理,网上同步推送到所涉及的各个部门窗口,建立容缺审批、限时办结机制,变串联审批为串并联结合审批、一窗出件,进一步提高了审批服务效率。自去年9月份启动项目审批综合受理以来,办理审批项目110件,涉及投资总金额252亿。中心强化实体中介超市和网上中介超市建设,将资质齐全、运行规范、信誉优良的中介机构分类筛选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网上大厅,设立中介服务窗口,建立动态评价管理和退出机制,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了规范、便捷、高效、集约的中介服务。中心强化网上大厅建设,努力实现“一网通办”,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榆林政务服务网已改版上线并与省政务服务网实现对接,已实现入驻中心所有事项网上预约、咨询和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查看办事指南,部分事项已实现全流程网办。中心积极梳理“四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清单,大力提高网办比例和办事效率,切实将政务服务入口全面向基层延伸,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或“零跑路”,为企业和群众最大限度提供生活便利和投资便利。中心通过申请人预约、工作人员调休等办法,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和节假日受理、办理通道。出入境和不动产窗口周六、周日对外办公,为群众提供不间断服务。中心加强12345政务热线平台建设,瞄准群众办事“零距离”、企业服务“零障碍”的政务服务建设总目标,按照“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集中受理群众咨询、求助、投诉和建议等诉求。全年接听办理有效电话47650件。中心积极推行免费复印、免费寄证和新开办企业免费印章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保姆式”精细服务。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