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聚焦陕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工作实践

重塑行政审批权力体系

——安康市汉阴县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省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8-11-23 18:20

2017年8月,安康市汉阴县被确定为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率先在安康市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积极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通过“审管分离”模式重塑行政审批权力体系。

一、基础和动因

2014年,汉阴县按照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要求,组建县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全县43个部门352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大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进驻审批模式呈现出“五难”问题。一是审批标准优化难。“物理融合”下的“审管一体”机制,主管部门缺少“刀刃向内”的革新勇气,不注重审批流程优化,时限长、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材料多的诟病无法彻底根除。二是并联审批提速难。涉及多个部门共同负责的审批事项或互为前置的审批事项,部门推诿扯皮,缺少协调配合。三是进驻审批授权难。传统审批模式下,一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分散在多个股室,部门进驻设置统一窗口,很难实现充分授权下的“窗口受理、现场办结”目标。四是重审轻管根治难。主管部门习惯“以审代管”,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较为突出。五是服务质量提高难。部门派驻窗口人员大多是临聘人员,流动性强,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政务服务质量很难大幅提高。

二、做法和成效

汉阴县坚持把改革试点作为优化县域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新机制,有效推动了审批服务事项从“物理集中”到“化学反应”的全面跃升。

(一)精心制定改革方案,组建行政审批机构。印发《汉阴县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方案》,组建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作为县政府工作部门,下设县政务服务中心和县社情民意诉求服务中心两个事业机构,核定领导职数4名,行政编制10名,事业编制28名。设置行政股、经济审批股、建设审批股、综合审批股、踏勘图审法规股、协调督办股(信息监察室)6个内设机构,局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分开管理,工作一体化运行,为顺利推进改革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二)梳理集中许可事项,稳妥划转编制人员。坚持“应进必进,进驻是常态,不进是例外”原则,对除公安等个别部门承担的少量不宜集中的许可事项外,确定纳入集中实施许可权事项187项,占县级部门221项许可事项的84.6%。按照“先易后难、分批集中”的方法,分两批划转集中许可事项。首批划转市场监管、民政、交通、卫计等12个部门的124项许可事项;对发改、国土、住建、环保4个部门的63项许可事项,因并联交叉、技术支撑要求较高,作为第二批划转事项,实行部门内部整合,进驻大厅设置窗口。改革后,实行“一岗多能、一人多专”,工作人员由原来的75人压减为现在的15人,减少80%。

(三)厘清部门职责边界,集成再造审批流程。县编委印发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三定”规定,设置3个月改革过渡期,确保划转事项有效承接落实。同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以行政相对人获取许可证照或批准文件”为节点,实行审管分离,分别承担相应的审批和监管责任。对划转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由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按照“一事项、一标准,一流程、一规范,同目录、颗粒化”要求,编制审批规范和办事指南,确保群众办事明白,审批人员业务清楚。

(四)科学设置办事窗口,完善审批工作机制。调剂县政务服务中心3000平方米房屋,规划布局办税申报、公共服务、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4个功能大厅,设置业务办理窗口58个。建立“内部闭环”审批机制,将审批事项分为经济类、建设类、综合类3大业务板块,综合设置前后台,实行“一窗受理、合并审查、内部流转、限时审批、一窗办结”。涉及到多个关联审批事项的,职能股室后台共享材料,同步联动审批,限时归口出件。建立“分级授权”审批机制,审批以股室窗口直接办结为主,分管领导把关为辅,原则上将审批层级控制在两个以内,由股室直接办结。对涉及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的重大项目,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建立“联合踏勘”工作机制,出台《汉阴县行政审批实地踏勘工作制度(试行)》,建立实地踏勘“一员一库”,明确在过渡期内,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外业踏勘,行政审批服务局参与;过渡期后,由行政审批服务局牵头组织外业踏勘,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建立信息“双向推送”机制,出台《汉阴县审批与监管信息“双向推送”制度》,明确审批信息、监管情况、限制审批标准等双向推送、共享共用要求,推进审批监管联动和无缝对接。

(五)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提升便民服务质量。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网络,推出570项群众和企业“最多跑一次”事项以及115项“零跑路”全网办理服务事项。开通12345社情民意诉求服务热线电话,实行“365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增设银行自助终端、印章刻制、中介服务等便民设施,推行“首席服务员、首席导办员、首席代办员”模式,开启招商引资企业绿色通道,开展微信办照、快递送件等服务项目,用“数据跑路”取代“群众跑腿”,提升群众办事的满意度。改革后,该县已集中办理审批业务2000余件。企业开办时间从3.5天减至1.5天,全部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57%。

三、问题和思考

汉阴县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改革存阻力。一些部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在编制人员划转、审批标准提供、联合踏勘配合、工作有效衔接上配合不主动,给改革带来一些难度。二是改革不同步,衔接有难度。安康市的试点只在县级层面开展,市上没有对应机构,使得行政复议、业务沟通、工作衔接存在难度。三是信息不共享,壁垒难打通。目前,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批系统独立存在,打破信息屏障,整合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困难较大。四是证照不通用,改革存尴尬。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目前只是试点,省外区域、网络平台对试点情况不了解,导致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理的部分证照,在省外和网络销售平台上不被认可。

实践证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是深化和完善政府治理体制改革的有效举措,也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有力抓手,为实现审批、监管、执法相互独立的体制机制迈出了重要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中,需要从几个方面重点把握和持续深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由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同,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改革。二是稳妥推进改革。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分步实施集中审批,避免因体制机制不顺,影响改革效果。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省市县联动改革、上下同步、左右衔接、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的工作机制,防止审管脱节,解决行政复议、证照通用、法律修订等具体问题。四是打通数据壁垒。加快构建全省一网通办、网内数据互联互认的标准化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破解“多套系统、多头录入、反复录入”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审批时限长,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材料多的突出问题。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