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下沉 模式创新
—— 陕西省咸阳市“放管服”改革再出实招
来源: 省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7-07-03 12:30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广泛推进,咸阳政务服务在传统方式上不断创新提升,打造了一种流程优化、服务下沉、实体与网上并重的便民服务新模式,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一、“啃硬骨”、动真格,简政放权出实招
去年,对2015年以来各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和流程进行精简优化,将原来的审批事项从303项减少至230项,事项流程较原来减短了1/3,受理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了1/3。今年咸阳市政府提出了“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结合国家“放管服”改革深化的要求,全市政务服务通过流程再造、服务下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简政放权改革。我们的目标是今年再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对审批服务流程再精简,办理时限再压缩,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和优化服务的“乘法”,要求即办大厅必须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结,让群众“只跑一次路”;要求各审批窗口提高效率,做出缩短时限的服务承诺。
目前,工商局窗口及时下放了商事制度改革登记权限,将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下的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设立登记权限下放到区县一级,市中心窗口办件量较原来将减少30%。下半年,工商局窗口还将落实“多证合一”,推进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办照时间将缩短至1-2天,并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工伤和生育保险经办中心窗口从去年7月份开始采取费率降低措施,分别将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降低了30%和50%,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约5400万元和4000万元。今年还将进一步降费。这些措施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并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
二、沉服务、信息化,“线上线下”同发展
咸阳是全国信息惠民试点市,也是“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市,于去年5月,咸阳率先在全省运行网上政务服务中心,构建了政务服务中心门户网站、“一站通”网上办事平台、群众自助终端、微信公众号及手机客户端APP,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便捷、高效网上办事体系。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咸阳深入推进市、县、镇、村(社区)四级联网的政务服务模式,力争把中省市下放的审批服务权限通过政务服务网和实体大厅无缝承接。去年年底,13个县(市)区中心网上办事平台已全面建成,实时视频已实现与市中心接入共享。目前,渭城中心已将15个基层服务大厅和14个工作部门全部接入网上办事系统,并将网络接通至46个社区,覆盖率达到70%。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全市各县区镇(街)办“一站通”布点工作,为全市“一张网”做好准备,最终实现全省“一张网”的对接,让群众跑变为信息跑,改变基层、社区群众办事难问题。
三、大胆改、求实效,打造咸阳政务服务新模式
咸阳政务服务在巩固“六件”管理制和“六制”办理制的经验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优化,力求走出便民利企、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大胆尝试“一枚印章管到底”的审批模式。咸阳选择彬县、泾阳两个县区试点“一局一章管审批”的天津滨海模式,成立审批服务局,省编办对此已做出批复。目前,彬县局拟纳入19个部门的134项行政许可事项,设置办事窗口72个,泾阳局也正在加紧软硬件的筹备工作,两县拟于8月份正式对外办公。二是综合受理、受审分离的集中审批模式。兴平中心大胆借鉴广东佛山“综合受理、一网办理”(即:将多个部门的审批权限全部集中到大厅综合办结)的经验,兴平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设立经济、建设、社会和综合审批四类综合窗口,由中心工作人员按分类集中受理、后台流转、受审分离。这种方式既提高办事效率,又有效阻隔审批环节滋生腐败的土壤,非常值得推广。三是做优做强实体和网上办事服务互补的审批模式。渭城、长武、旬邑、淳化、礼泉、秦都等大部分县区在传统办事模式上升级,依托实体大厅,推进网上办事,实现由中心窗口统一受理、“两头在内”的网上政务服务模式。
咸阳政务将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将“放管服”改革常态化,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助力构建“五型”政府,助推咸阳经济发展。
(陕西省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 供稿)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