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创新政务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
来源: 陕西省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6-09-27 09:43
安康市紫阳县通过推行“一窗受理、审管分离、电子处理监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政务服务运行模式,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这一创新做法,先后获得市级重大项目创新奖和省“五一”劳动奖,得到了中宣部、中央教育实践办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一是合理整合科学配置审批权。严格“两集中、两到位”,即部门行政审批服务职能向本单位审批办集中,办理审批服务事项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集中;部门派驻窗口人员到位,办理审批服务事项授权到位。原来51个部门682人参与审批,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后,仅保留316人从事审批,其余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监管和优化服务上,实现了审批权的合理整合与科学配置。
二是完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以县政务服务中心和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完善了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在全县21个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乡镇68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联网审批;县、镇中心实行AB岗和“5+2”工作制度,镇村干部主动代办;占全县四分之一的8万余外出务工人员可通过政务服务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网上预约、申报、查询和投诉,最大限度方便群众。
三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先进成熟的电子行政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联接县镇两级政务服务资源,融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效能监督功能于一体。通过内部网络运作,形成了前台窗口受理,后台部门审批,过程中心管理的审管分离格局,办事群众与后台审批人员不见面,构建了防腐“隔离墙”。中心实行一个窗口收费,系统自动生成缴费单据,杜绝了人情减免和乱收费。对办理事项可实现全程跟踪、预警提醒,适时发出短信给不同类型人员予以提醒,让审批人员和办事人员随时了解办事动态。
四是极限压缩审批时限。根据办件性质,将审批服务事项分为即办件、承诺件、联办件和上报件四种类型,对审批步骤、运转流程进行科学设置,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审批时间,审批提速50%以上。如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登记审批时限由法定6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房产证办理由原来法定的3个月压缩到1个月。
五是创新管理制度。由于派驻单位的人事关系和业务管理权保留在原单位,中心对窗口“管不了”是一个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特殊管理体制,中心对入驻窗口工作人员实行部门、中心双重管理,将入驻人员组织关系转入中心党、团支部,每月评比优秀窗口人员,实行日考核、周公示、月通报。相继制定完善50余项规章制度,将各部门窗口工作情况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考核,占部门综合考核分值10分,个人优秀指标政务服务中心单列,由县政务服务中心考核上报。
通过创新政务服务,转变了干部作风,方便了群众办事,释放了市场活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一是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实行“两集中、两到位”,申请人只要进入中心的审批大厅或者实行网上办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咨询或办理,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二是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审批人员的专业化和集中办理提高了熟练程度,缩短了操作流程;对办事流程优化再造,对办理时限极限压缩,同时设立电子监察平台实行网上实时监控,使限时办结制度得到真正落实。三是实现了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该县按照“应进必进,应进全进”的原则,将分散在诸多部门的各类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汇总成“权力清单”对外公开,标明责任部门,量化办理时限,审批依据、收费标准、联系方式都清晰在列,保证了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四是促进了依法办事。集中审批把审批职能和监管职能分开,对审批条件、审批程序按照法律规定统一要求,规范运行,避免了以监管为由增加审批条件,因怕担责任提出额外要求等不规范的审批行为。权力集中起来,减少了寻租的主体,也避免了分散审批时权力藏得深、责任分不清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