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大荔县优化服务实现县镇村三级贯通无缝对接
来源: 省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6-07-05 17:17
渭南市大荔县主动顺应群众期盼,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结合简政放权改革,建立了“县大厅、镇中心、村代办”三级贯通、无缝对接的便民服务新机制,努力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服务切入点。近年来,该县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调查,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政策知晓率不高。据统计,全县各类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共有622项,其中177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对政策的了解只是大概,对具体的政策内容、办理程序并不是十分清楚。二是服务机构分散。承担审批和服务事项的有52个单位,分布在不同区域,群众办事有时需要跑多级多个单位多个窗口,费时费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出门办事更是不便。三是服务意识不强。在服务群众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不规范、设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一些干部服务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针对以上问题,该县坚持问题导向,在服务群众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县财政局建立办证大厅,以土地和建设工程及房产交易管理软件为平台,将国土、住建、财政、地税等部门的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可办理7大类证件和26种税费征收。县人社局将人才交流、劳动就业、社保补贴、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等26项事务集中到便民服务大厅,接受群众咨询办理。官池镇、两宜镇将服务事项梳理归类为8大类30项,明确具体承办人、办理程序、完成时限,整合人力和办公资源,建立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经济发展、社会事务、计划生育等窗口,实行集中办公。
二、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服务“零距离”。一是推行一站式办公。县窗口服务单位设立便民服务大厅,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坚持应进必进,充分整合相关业务,合理设置服务窗口,选优配强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办公,真正做到一个中心(大厅)对外。二是实行干部代办。在全县推行村民事务干部代办制,每个村确定一名热心公益、熟悉政策、处事公道、群众信任的干部为代办员,以老弱病残困等弱势群体为服务重点,自愿、无偿、依法、高效为群众代办各类事务,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结果”。坚持村代办“八有” 标准,即:有安排文件、有工作网络、有镇代办制度公示、有村代办制度公示、有代办明白卡、有事项登记册、有代办员通讯录、有赴县代办人员及职责,真正做到方便群众。三是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县大厅和镇中心设立事务代办服务岗,开通“绿色通道”,为代办员办事提供便利,做到层层对接、上下联动。窗口服务单位将各自职责权限内的事务实行集中办理、流水作业,做到申报、受理、审批一次办结,杜绝“体外循环”,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三、切实转变职能,提升群众满意度。便民服务新机制的推行,为各级干部服务群众搭建了新平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一是方便了群众。全县共设立便民服务大厅52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16个,确定村(社区)代办员426名,工作人员“打开门、走下楼、零距离”开展服务,把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里边”,群众不出门就能办成事,实现了从“多次找”到“一次办”、从“群众跑”到“干部跑”、从“临时随意”到“集中规范”的明显变化。镇办在残疾人年审工作中,主动到村为残疾人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这一弱势群体。二是提高了效能。目前,各镇办便民服务大厅共整合审批和服务项目312项,月均受理咨询1.1万人次、办理事务2.3万件。实行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做到流程规范、程序简化、形式公开。工作人员配合密切,协调运转,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了办理时间,提高了行政效率。官池镇便民服务中心10多天就办理事项120余件,办结率达99%。冯村镇13名代办员20多天为群众办理事务1100余件。三是转变了作风。新机制的推行使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整个办理过程都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杜绝了办事找熟人、给好处和“中梗阻”等现象,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