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聚焦陕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工作实践

渭南市教育局创新举措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来源: 省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6-07-05 14:49

近年来,渭南市教育局以创建服务型机关为目标,以向群众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为立足点,通过建立教育公众咨询投诉服务中心,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提升教育服务效能,努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整合资源,搭建便民利民网络。成立渭南教育公众咨询投诉服务中心并入驻渭南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前后台、AB岗,承担市教育局民办初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许可前置审批,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办理、补办、证明代办业务,便民咨询、建议、投诉受理,教育行业网络舆情监控、便民信息公开和信息研报等工作,为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服务。在渭南教育网站醒目位置设置“教育公众服务中心平台”,开通“我要办事、我要查询、网上咨询、监督投诉、局长信箱、便民信息、在线访谈、政策法规”等栏目。通过“教育公众服务中心”网络交办平台和“教育系统留言办理群”、“信息采集群”与各单位进行业务对接,实现各单位之间信息互动与网民信件一站式回复。

二、建章立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实行窗口行业规范管理。对窗口行业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落实首问负责、来访登记、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并对服务质量实行满意度测评,确保群众诉求无论大小,均认真对待,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回音。二是实施绩效考评机制。结合平台操作情况绘制“工单运转流程图”,编写“管理员操作指南”,先后制定了《教育公众服务中心来电留言、网络舆情办理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教育公众服务中心政务信息知识库建设方案》、《教育公众服务中心督查考核办法(试行)》等制度,从组织框架、追求目标、业务范畴、工作制度、流程及考核办法等方面提出要求,以制度为准绳,在工单交办、督办、回复、满意度调查各环节实施绩效考评,以提升社会对教育公众服务中心的认可度。三是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每日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和网络信件内容认真登记和研究,定期编发工作动态,及时反馈信息,为优化服务提供建议。每日对各地教育改革动态及全市教育行业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形成《教育舆情分析》,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教育行业网络动态,了解自身的网络形象,提高教育部门公关应变能力和重大事件处置能力。

三、多措并举,方便基层群众办事。一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公开。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历时五个月时间完成全市教育公众服务中心政务信息知识库建设。8月初,在渭南教育网发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基本信息、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办事指南、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入学方案等教育政策共计241项,并在渭南日报、渭南电视台、渭南教育网公布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对外电话,方便群众查询和办事、接受公众监督,构建高效服务平台,打造教育系统阳光政务。二是抓好服务跟踪问效。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推行“马上办理”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力求从源头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15年,渭南教育网“教育公众服务中心平台”回复网民信件480余件;“中心平台”回复省、市交办信件125件;监测到网络负面舆情50余起,及时做好督导与处置工作,有效避免事态发展;行政服务大厅教育窗口全年接待群众现场答疑259人次,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9件,妥善处置突发上访事件3起。通过对各类平台网民留言的分析汇总,对各地教育改革动态跟踪,先后形成呈阅件15期,简报9期,渭南教育通报3期,摘录各地教育改革动态59篇,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资料。三是多渠道营造全社会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公众咨询投诉中心,整合职能,直接面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开通渭南教育微信微博平台,指导各县教育局和有条件的学校开通官媒互动栏目,构建起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公众服务平台。引导学校通过公布联系电话,设置家长接待室、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大讲堂,开通校园网、校园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与家长、社会开展良性互动。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