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室的铁门在晨光里泛着冷气,推开时却被一股热浪裹住——三十多度的高温已抢先占据这间密闭的档案室。金属档案柜像一列列沉默的烤箱,顶层的铁皮能烙出指印,空气中飘着旧纸张与樟脑混合的气息,吸进肺里都带着干燥的灼热感。今日要梳理全厅及事业单位一百余人近三年的公务员年度考核表,让这些沉睡在档案盒里的记录,在扫描仪下获得新的生命形态。
打开乳白色的档案柜,一排排整齐的档案映入眼帘,浅灰色塑料壳的书脊朝外排得密不透风,磨砂标签上的编号在晨光里泛着哑光,像一面沉默的墙,昭示着这份工作的繁琐与庄严。按照名单顺序,我需要从每本档案中抽出所需材料,汇总扫描后再物归原位。深吸一口气,指尖抠住最外侧的书脊凹槽,磨砂质感蹭着指腹,稍一用力,档案就从紧密的队列里“啵”地抽了出来,塑料壳相互摩擦的轻响,像掰断细树枝的脆声。
这项工作看似重复,实则像在与一百个“淘气包”捉迷藏。每个人的档案排列逻辑各异,有的按年份摞得整整齐齐,有的却把考核表夹在培训记录中间;装订方式也暗藏玄机,有的用长尾夹固定,有的则直接塞进塑料封皮。三十多度的室温里,豆大的汗珠砸在满是灰尘的手臂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想抬手擦汗,才发现掌心、指尖早已被尘封的档案染成了灰黑色,像沾了层细密的煤屑。
时间在档案抽送中缓缓流逝,眼看着日头爬到窗顶,也才整理完半数。正当我对着某本夹在深处的档案犯难时,王老师推门进来:“小同志,先去吃饭吧,吃饱了才有力气跟这些‘老伙计’较劲。”他的笑声混着门外的蝉鸣飘进来,倒让闷热的空气松快了些。
下午的进度明显快了许多。全部档案取出后,我抱着沉甸甸的档案材料往扫描室走,王老师已在那里等着:“来,我教你用这台新设备,比手动翻页快十倍。”他的手指在扫描仪面板上轻点,一张张考核表便丝滑录入,王老师又演示着如何用办公软件一键导出,“你瞧,科技能帮咱们省不少力,但前提是把基础工作做扎实。”
暮色爬上柜顶时,最后一本档案终于归位。推到最里侧的瞬间,整排档案轻轻晃了晃,又稳稳地立住了,书脊在夕阳中排成整齐的直线。走出档案室时,晚风把衬衫吹得贴在背上,后背的汗渍凉得像贴了层薄纸。忽然指尖传来一阵刺痛,低头才发现,锋利的塑料壳边角在指腹上划了道浅浅的白痕,表皮微微翘起,倒成了今日的“勋章”。摩挲着指腹的伤口,忽然懂得:这些重复取送档案的动作里,藏着最朴素的道理——档案的每道边角都在提醒,工作的每处细节都藏着分寸;王老师演示的扫描仪操作也在诉说,严谨的基础工作,才能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稳。就像这高温天里的日头,看着烈,却把“扎实”二字,一点点刻进了带痕的指尖,刻进与塑料壳、与数据、与每个环节相触的时光里。
始于盛夏,终于秋声,回望在省科技厅的见习时光,我在档案校验中触摸规则的刚性,于考核表的字里行间感受政务工作的温度,在任免公示的校订里体悟权力的审慎,也在学思践悟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嘱托,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青春汗水为这段珍贵的见习时光写下无愧于老师培养、无愧于时代召唤的精彩答卷。(见习单位: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