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周见习结束时,窗外的晚霞正为办公楼镀上暖金。回望这七日,从最初面对办公环境的些许拘谨,到如今能自然地在晨光中擦拭工位、整理文件,规律的节奏里藏着的不只是生活状态的有序,更有一份对“在岗”二字的渐深理解——那些看似琐碎的晨间准备,原是融入集体的仪式,也是让自己从“学生”向“参与者”转变的第一步。
这周最珍贵的际遇,是有幸旁听了“处长上讲台”讲座。发展战略和规划处的处长关于全省“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分享,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观察国家发展的新视角。
当处长梳理从“一五”到“十四五”的演变脉络时,我眼前浮现的不只是一串年份数字。从百废待兴时的重工业奠基,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探索,再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是时代的脚印。这让我忽然明白,所谓“历史接力赛”从不是抽象的比喻——前辈们在各自的赛道上落笔规划,后辈们循着蓝图继续添墨,才让“国家发展”这个宏大概念,变成了我们看得见的高铁飞驰、乡村换新颜。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恰是中国发展的底气,也该是我们这代人做事的坐标。
讲到“十五五”规划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时,处长提到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也提到省内发展的不平衡。规划编制者们面对的每一个难点,都是为了让未来五年的发展更扎实。这让我暗下决心:作为青年,不能只做时代的“受益者”,更要做“解铃人”——现在多学一点专业知识,将来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为破解这些挑战添一份力。
而当科创引领、产业升级、区域联动、文化创新等战略重点被逐一阐释时,我仿佛看到了全省发展的“四梁八柱”。科创引领让我想起实验室里的通宵实验,原来那些看似微小的科研探索,终要对接国家的创新需求;产业升级让我想起家乡的老工厂正在转型,规划里的“产业链延伸”,其实连着无数家庭的生计;区域联动中提到的“城乡融合”,让我想起暑假支教时见过的乡村学校,原来规划里的每一条,都藏着对“不让一个地方掉队”的承诺。这些战略不再是文件里的术语,而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未来紧密相扣的纽带。
最后处长讲到编制工作的下一步打算,从强化领导到落实项目,字里行间都是“实”字。这让我忽然懂得,再宏伟的规划,若没有“一锤接着一锤敲”的落实,也只是空中楼阁。这种“规划要落地,落地靠实干”的逻辑,该是我们青年最该习得的思维——既要敢想长远,更要能做具体。
作为大学生,我们常说“与时代同频”,但直到今天才真正触摸到“同频”的温度:它藏在规划者们字斟句酌的蓝图里,藏在从“一五”到“十五五”的接力里,更藏在我们每个青年对“如何让国家更好”的思考里。
这一周的见习,让我不再只把自己当“旁观者”。那些关于规划的细节,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民生温度,都在告诉我:青春的坐标,该刻在时代的经纬上。未来的日子,既要在工位上做好手边事,更要在心里装着“国之大者”——这或许,就是见习给我最珍贵的成长。(见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