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热浪中的任务启程
窗外的阳光刺眼,温度计显示40摄氏度,办公室的空调正嗡嗡运转以抵御酷暑。一到科室,喻科长便递来一份厚厚的蓝色文件夹:“今天协助核对《陕西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方案(草案)》,重点关注关中、陕北、陕南的区域差异,特别是人口密度、产业结构这些‘人’的因素对用地效率的影响。”接过文件时,指尖的汗水让文件夹封面微微打滑——那些课本上的“土地资源管理”理论,即将变成需要逐行校验的数据表格。
电脑屏幕上的表格反射着强光,我不时用手背擦拭额角的汗珠,将注意力集中在数据分类上。按照前几天培训的方法,先在Excel中建立三级分类标签:“工业遗留用地”“城中村用地”“闲置公共设施用地”,再从统计局数据库导出近五年的人口流动数据,用不同颜色标注两者的关联性。当陕北某能源城市的红色标记与蓝色箭头在地图上重叠时,忽然想起课堂上教授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困境”——原来那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正藏在这些存在的实际里。
午后:酷暑中的交流与启发
午休时,空调房的凉爽与室外的热浪形成鲜明对比。路姐走过我的工位,看到我在地图上标注的人口流动轨迹,笑着说:“这么热的天还能专注标注数据,真不错!我们之前只盯着‘地’的容积率、绿化率,你这一加上‘人’的流动数据,方案里的改造措施好像一下子有了落脚点。”她指着陕北那组数据补充道:“上周去陕北某村里实地调研时,当地村干部也提到‘厂房空了大半,年轻人都走了’,你的标注正好印证了这个现象。”
傍晚:余晖中的沉淀与期待
夕阳的余晖给办公大楼镀上一层金边,气温终于略有下降。我把核对完的方案放进文件柜,金属柜面映出自己的影子——比八天前站在这里时,眼神里多了些笃定。
合上笔记本时,走廊里的灯光亮了起来。想起刚来时对着数据一头雾水的样子,再到今天能在讨论中提出建议,这八天的成长,就像温度计上缓慢下降的数字,清晰又真实。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调研细节,或许正是解开资源管理难题的钥匙——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正随着汗水一起慢慢沉淀。(见习单位:省自然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