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蝉鸣在窗外织成一片清亮的绸缎,我坐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办公室里,窗台上的绿萝舒展叶片,仿佛将窗外的暑气滤成了书页间的清风。今日的见习时光如涓涓细流,在师长的话语间映照出未来的星辰。
晨光初绽时,潘老师将一叠公文轻置于案前,她教导我:“公文如古琴,弦律须合章法”。在区分请示与报告的格式差异的讲解中,我凝视着“红头文件”上庄重的格式标记,恍然想起《史记》中司马迁编纂史册时“一字不苟”的匠心。老师演示着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页码和附件等内容各自有着不同的格式、字体和字号的要求,我伏案整理笔记,逐渐领悟公文不仅是文字的容器,更是制度运行的经络,每一标点皆需如医者切脉般精准。
午后闲暇时,潘老师教我操作扫描仪。这台银灰色的机器初看似笨拙,却在运转时展现出精妙的巧思。她将文件置于玻璃板上,一番调试后,文件便化作数字流转于云端,恍若古卷经数字化后的重生,跨越时空而得以永存。我忽而觉得科技与传统并非割裂,而是如针灸与显微手术那般,都是人类追求精准的智慧结晶。
帮助老师碎纸的间隙,老师问起我学医的初心。我回忆起高考期间与那位老中医奇妙的缘分,办公室响起会心的笑声。前辈们与我谈起了学医这条道路的种种艰辛,分享学习时的点滴,那些在图书馆通宵达旦的记忆,在实验室精益求精的坚持,都鼓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暮色渐染窗棂,我收拾案头,思绪如归巢的鸟雀梳理羽翼。今日所学,不仅是技能之“术”,更是为政之“道”。公文格式的规整如《礼记》中“礼乐相和”的秩序之美,扫描仪的操作似《墨子》工匠精神的延续,师长之言则是《论语》中“诲人不倦”的薪火相传。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见习,让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看见自己未来的身影——愿成为那执笔定策之人,以古卷智慧为根,以科技之翼为脉,在中医药传承的江河中,筑一叶载梦之舟。
晚风携着饭菜香拂过骑着单车的归家之人的鼻尖,我默念《伤寒论》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箴言,今日所汲的每一点经验,都将化作学医路上的萤火,照亮前方未名的山径。(见习单位:省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