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七月廿四日,统计局窗外的麦浪与数字
——农业年鉴编制见习札记

西安邮电大学 解懿湉

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大学生到政府机关见习活动>2025年

七月廿四日,统计局窗外的麦浪与数字
——农业年鉴编制见习札记

西安邮电大学 解懿湉

时间: 2025-08-05 16:41 来源: 省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

清晨的阳光,带着古城特有的温煦,穿过陕西省统计局大楼明净的窗棂,洒在案头堆积如山的报表上。窗外,是看不见的八百里秦川,但我知道,此刻,那些沉甸甸的麦穗、摇曳的果树、蓬勃的温室大棚,它们的气息仿佛正透过这冰冷的数字,隐隐传来。作为一名西安邮电大学数字经济专业的学生,能在此间参与《陕西省2024年统计年鉴》农业部分的编制工作,于我,是象牙塔通向田野的奇妙桥梁。

今日的案头,依旧是数字的海洋。我的指尖在键盘与鼠标间游移,目光则在一行行、一列列的数据间逡巡。任务是核对各市上报的农作物面积与产量数据。这看似简单的表格,却牵连着黄土高原的沟壑、关中平原的沃野、陕南山地的梯田。带教老师常说:"统计是沉默的基石,基石不正,大厦何稳?"深以为然。一个单位从"亩"错成"公顷",一个县的数据逻辑不自洽(比如播种面积乘以单产与总产量不符),都可能让年鉴的基石出现裂痕。我像田间的拾穗者,在数据的阡陌间小心行走,标记下每一处疑点------某市设施蔬菜面积的异常增幅,某县特色水果产量的模糊填报。查阅厚重的统计制度汇编,调阅往年的数据比对,那份《2024年农业年鉴数据初步审核疑问清单》,便在笔尖下渐渐成形,它是我今日在数字田野上耕耘的第一份"草图"。

午后,阳光微斜。工作转入录入环节,聚焦“粮经饲"结构比例”等宏观指标。这些词汇,在课堂上是抽象的概念,此刻却化作了屏幕上跳动的百分比。将“最终核定”的数据,精准地填入年鉴模板预设的"格子"里,仿佛是在为这片土地的经济脉络绘制精确的图谱。粮食安全的根基、经济作物的活力、“农业产业”的转型,都浓缩在这些比例之中。录入时,指尖敲击键盘的节奏,竟也带上了一种仪式感------为沉默的土地发声,为辛勤的耕耘留痕。偶尔遇到指标归属的困惑,请教老师,她寥寥数语的点拨,便如拨云见日,让我更深切体会到统计分类背后严谨的逻辑与现实的考量。

最令人心动的,是下午旁听的那场内部研讨会。议题是年鉴农业表格的优化,如何更鲜活地展现陕西农业的“新颜”。数字农业的星火、农产品加工链条的延伸、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蓬勃……前辈们热烈讨论着,如何让冰冷的表格传递出田野的生机与政策的温度。老师特意鼓励我:“小解,你是学数字经济的,多想想,怎么让这些数据‘讲’出农业现代化的故事?”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我心田。是啊,我的专业,不正是在信息洪流中寻找价值与规律吗?看着屏幕上那些代表“智慧农机保有量”、“电商销售占比”的字段,思绪不禁飞扬:如何让年鉴在严谨之外,也能隐约透出数字化浪潮在古老土地上的脉动?这或许是我未来几日可以悄悄琢磨的“课外题”。

日影西移,结束一天的工作。揉揉酸涩的眼睛,望向窗外,天际线处是长安城的轮廓。回望案头,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似乎不再冰冷。它们是汗水的结晶,是季节的刻度,是政策落地的回响。编制年鉴,原来是这样一场静默而宏大的叙事——用最精确的符号,记录脚下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律动与变迁。统计的严谨,让我敬畏;数字背后连接着的广阔乡土,更让我心生温暖。这份见习,不仅教我如何“数”说农业,更让我开始懂得,如何用心去“读”懂那片滋养我们的土地。

明日,清单待呈,数据待续,思考亦不止。(见习单位:省统计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