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全面落实“四清一责任” 不断提升农村安全住房保障水平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6-17 15:00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延安市紧紧围绕“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四清一责任”工作机制,精准施策,尽锐出战,在一户不落地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住房基础上,全市43.22万农户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一、帮扶对象“清”,彰显普惠性,政策扩面全覆盖。围绕“帮扶谁”的问题,在全面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的基础上,2018年,延安市将农村危房改造帮扶对象扩面到“四类重点对象”之外的所有农户,市财政给予每户1万元的危改补助资金,实现了政策普惠。全市按照“不漏一村一户,发现一户、鉴定一户、改造一户”的要求,共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60925户、一般户中边缘户490户、其他一般户370861户,截止目前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13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72户,中省补助、市县配套累计投入2.46亿元。既普惠又区别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危改帮扶补助政策,覆盖了所有农户,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
二、分级鉴定“清”,紧抓关键点,措施精准见实效。严格执行户、村、镇、县四级申请鉴定程序,紧抓危窑改造等关键点,围绕“怎么改”,精准施策,取得实效。窑洞是陕北传统特色民居,据统计,全市34%左右的农户居住在窑洞内。由于湿陷性黄土的地质特点和退耕还林后降雨增多,传统窑洞防雨抗灾能力相对较弱,造成延安农村危房以窑洞居多。为了科学有效指导危房的鉴定和改造,延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因地制宜,组织专业力量编制了土窑洞、砖石窑洞危险性鉴定2个技术导则,推广了特色民居建设和危窑危房加固维修2个技术图册,制定了土窑洞接口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2个技术指南,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技术指导支撑体系。住建部在全国推广了延安窑洞改造经验,省住建厅在全省推广了延安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档案管理、创新督查暗访办法、创新认定程序、创新宣传方式等“五项创新”经验。
三、分类改造“清”,立下军令状,包抓督查强推进。按照“分类改造、精准实施、统筹推进”的原则,坚持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危改,全面落实市县镇和行业部门分级包抓责任制,先后实行局县级领导包抓县(区)、局属单位(科室)包抓贫困退出村、科级干部包抓“四类重点对象”危改户的“三级包抓”和局县级领导包抓督查县(区、市)、局属单位(科室)配合包抓督查的工作机制,县级住建部门同步落实包抓责任,包抓干部强化危改政策、技术培训,确保每户危改对象都有住建干部包抓,每名包抓干部做到政策、技术掌握全面。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三轮的“四不两直”市级督查,逐县(市、区)下发问题清单和督办书,抄送县(市、区)党委、政府,跟踪落实问题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县政府督查督办,强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各类问题整改。2017年以来组织“四类重点对象”修缮加固C级危房3021户、D级新建2259户,非“四类重点对象”修缮加固C级危房2990户、D级新建2984户。
四、验收兑付“清”,闭合责任环,对表清零抓落实。立足危改资金保障,通过农户自筹、中省补助、市县配套、群众投工投劳等多项措施筹措危改资金,严格执行村初验、镇复核、县验收程序,落实竣工验收后30天内“一卡通”直通车拨款政策。今年以来,延安市紧紧围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对表5月底,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明确驻村“四支队伍”、住建部门、扶贫部门的工作责任,实现危房排查、鉴定、改造、验收责任明晰、任务明确、措施精准、清单齐备、层级背书的“四清一责任”工作责任闭环。目前,排查出的35户新增危房已全部完成改造竣工入住,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住房安全鉴定表、危改户竣工验收表等住房安全标识全部到户,2412户建新拆旧重建户做到了应拆尽拆、应封尽封,问题基本清零,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保障信息录入率达到100%。
农村危房是一个持续产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危改工作也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对此延安市制定了农村住房安全动态核查办法,做到每年3月和10月开展两次集中核查与农户随时申请认定相结合,建立农村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危房在动态中清零。同时,延安市正按照实用、经济编制推广具有延安特色的农房设计图集,切实提升农房建设改造水平,持续改善农户居住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住房由安全保障向舒适宜居转变,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