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经验做法

渭南:民政兜实保障筑牢脱贫攻坚最后防线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5-22 10:00

今年以来,渭南市认真贯彻中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民政兜底保障工作,进一步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

一、开展暖心行动,着力织密兜底保障防护网。紧扣打赢打胜“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开展“民政保障服务十二项暖心行动”。出台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工作规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排查和政策落实等文件,完善各类社会救助保障制度,为兜底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加强政策宣传,通过编印《全市民政便民政策一本通》,为贫困村配发“民政兜底保障政策宣传小喇叭”,以及新闻媒体、微信平台以及镇(街道办)、村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知晓政策、便捷办事。第一季度,全市新纳低保对象、特困人员3919人,因疫情实施临时救助6407人次、发放救助金807万元。为全市33946名农村留守儿童、12929名困境儿童、63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68名孤儿和109名孤儿大学生提供了各类帮扶;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5982万元,惠及全市17.83万残疾人,让“保”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坚持精准严实,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聚焦影响兜底保障的关键环节,以“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行动为抓手,扎实开展“三类人群排查”和“城乡低保受理上门服务月”活动,市县镇三级600多名民政干部走村入户,与村组干部、群众代表面对面,逐人排查、逐户算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对特困人员、孤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应养尽养,对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应补尽补,对农村“三留守”应帮尽帮,对因急难情况暂时生活困难或有返贫风险的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应助尽助。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进一步简化救助申请程序,取消民主评议环节和低保复核复审,推行“镇(街道办)周审核、县(市、区)周审批”制度,做到边受理边审核,边排查边纳入。今年以来,对全市2.89万未脱贫户、2478名脱贫监测户、1863名边缘户“三类对象”进行全面排查。截至目前,全市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的达27754人,占比95.92%。

三、动员各方力量,多措并举保障贫困群众收入。明确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在“百日冲刺”期间拿出不少于50%的精力抓脱贫攻坚督导,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接解决,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形成同频共振、合力攻坚的作战机制。对未纳入兜底保障的贫困人口,动员社会组织、社会专业人才和社会志愿者开展“百社包千人”帮扶行动。今年第一季度,全市426个社会组织捐赠资金及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1102万元,用于疫情防控消费扶贫和志愿帮扶。围绕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建立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工作台帐,列支12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群众反映的婚丧嫁娶负担重等问题,出台婚丧专项治理和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办法,指导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持续加大“大荔县殡葬改革模式”推广力度,扎实推进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净化婚丧环境,降低脱贫户返贫风险。

四、夯实各级责任,推动问题短板清零见底。制定《民政领域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督导活动方案》,建立“半月一研究、一周一推进、一天一调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挥体系。推行“四不四直”工作法,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带队赴51个农村低保覆盖率低的镇(街道办)、28个贫困人口较多的村,不定时间、不定线路、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直奔现场、直见群众、直面问题、直查责任,确保兜底脱贫督导工作实效性。认真梳理中央专项巡视、省市考核反馈、主题教育检视和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市委“晒比拼超”要求,梳理形成《脱贫攻坚民政兜底保障问题整改清单》,上下联动对照检查,系统化扎实整改,确保各类问题整改见底清零。在全市民政系统组织开展了“民政擂台,六比竞赛”活动,搭建“县(市、区)比拼现场、科长问政考场、岗位竞绩赛场”平台,掀起比学习、比创新、比作风、比担当、比质量热潮,全市广大民政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比着学、赛着干、争着上,确保民政兜底保障的网线密实、网底牢实,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无忧踏实。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