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宁强:开好产业“火车头” 激活脱贫“干细胞” ――宁强县抓产业扶贫促精准脱贫纪事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01-25 08:00
2018年12月20日,记者走进宁强县汉源街道二道河村食用菌扶贫基地,一条写有“只要你敢走进基地,就有能力让你脱贫!”的红色横幅很是抢眼,基地的工人们正忙着制袋、装袋、消毒、灭菌等工作。
二道河村食用菌扶贫基地是宁强县创新实施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助推脱贫攻坚的缩影。近年来,宁强县将产业扶贫作为引导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探索建立了园区引领、项目带动、科技支撑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将贫困户紧紧镶嵌在产业链条上,让更多人走上了致富路。
政府搭台 发展产业帮“造血”
“要做好产业规划,提供资金支持、技术保障,打开销路,庭院经济才能发展得又好又快。”巨亭镇党委书记陆翌说,“贫困户发展产业,涉及资金、技术、销路等后顾之忧,宁强县在贫困群众中探索建立‘帮规划、帮资金、帮技术、帮销路’这一模式,解决了脱贫攻坚中的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宁强县紧扣“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思路,按照“5+5”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茶叶、畜禽、食用菌、中药材、干果5大主导产业,蔬菜、中蜂、银杏、猕猴桃、烟叶5个骨干特色产业,因户施策,精准扶持,着力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努力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15.3万亩,年出栏畜禽156万头(只),中药材总面积6.05万亩,发展食用菌4500万袋,发展烤烟7100亩,有1个以上长效产业的贫困户12957户。
同时,宁强县整合拨付到位产业扶贫财政资金19441.16万元,实施产业类扶贫项目337个,采取产业直补到户驱动,经营主体、产业园区带动,集体经济、电商、乡村旅游、光伏产业拉动等多种方式,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群众“唱戏” 激活资源争脱贫
走进汉源街道石墙院村党员致富带头人赵永跃的有机蔬菜基地,大棚里绿油油的油麦菜长势正旺,一个个小红灯笼似的圣女果让人垂涎欲滴。看着基地里占地210亩的近百个大棚,赵永跃自豪地说:“我种植的蔬菜用的都是农家肥,把周边养猪场的粪便运来发酵作为肥料。”
2018年2月,赵永跃与二郎坝镇、巴山镇签订了100万元烟草专用肥和马铃薯育种专用肥订单,他的有机蔬菜基地对周边群众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下一步,赵永跃计划再带动贫困户50户,流转土地200亩种植猕猴桃,并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0个,让贫困户在基地干活挣工钱、流转土地挣租金、现金技术入股分红利,预计每户年收入可达1.5万元。
禅家岩镇岩房坝村生态植被好,蜜源种类丰富,养蜂历史悠久。镇政府因势利导,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培育技术骨干,组织养殖能人到甘肃和四川学习养蜂技术,并举办中蜂养殖技术培训班3期。同时联合西安众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岩房坝村设立中蜂养殖示范基地,组建了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禅家岩镇有养蜂户210余户,养蜂3000多箱,带动贫困户养蜂850余箱,户均增收5000多元。
在距宁强县城不远的舒家坝镇,依托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帮扶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栽培、中蜂养殖和订单农业,全程做好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和产品保价回收,推动全镇312户贫困户至少掌握1项产业发展技术。
大胆创新 “三变”改革添活力
元旦过后,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贫困群众杜天安拿着中蜂养殖的第二笔收入,高兴得合不拢嘴:“干部带着我们搞产业基地,引导我们种植蔬菜、中药材,养殖土鸡、蜜蜂,全村贫困户都有了自己的产业,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2018年以来,宁强县紧扣产业脱贫这根主线,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通过查清集体家底,盘活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全县清理集体资金2191.72万元、固定资产2.16亿元,清理土地资源317.44万亩,注册登记村集体经济组织185个,涌现出一批“三变”改革和集体经济发展典型,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开辟新路径。
宁强县还积极探索“订单生产、托管寄养、入股分红”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在企业、合作社、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破解农业组织化水平不高、管理技术落后的短板,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抱团”发展,贫困群众正在走上一条依托产业发展促脱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