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经验做法

榆阳:创新机制抓脱贫 开拓新路奔小康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1-01 09:22

榆阳区扎实推动健康扶贫工作。

产业扶贫项目在榆阳区遍地开花。

榆阳区的光伏扶贫项目。

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补齐“最大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牵挂。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以来,榆阳区坚决贯彻中央和我省、榆林市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盯计划退出的44个贫困村和计划脱贫的154户406个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用心、用情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探索创新多种帮扶模式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支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榆阳区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激活了农村资产资源,探索出了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据介绍,榆阳区在总结赵家峁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发展实际,科学制定了土地股份合作制、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制、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三条路径,在全区317个村子全面推开,初步形成了因村施策、百花齐放的农村改革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72个村子实施了改革(其中现有的80个贫困村中72个完成了改革),完成比率达到85.8%。共注册各类集体经济组织332个,界定股民296521人,颁发股权证书93815本。全区累计整合投入产改资金达5000万元,扶持这些改革村子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崭新道路。

  与此同时,榆阳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创新各种帮扶模式,构建起产业带动长效脱贫新机制。该区科学规划了东南部纯山区旱作农业、三鱼路线休闲农业、210国道沿线设施农业三条产业扶贫示范带,以点带面,带动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发展帮扶力度,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实施了中草药、小杂粮、富硒作物“三个万亩”工程以及1000亩特色林果基地、25处桑叶加工点、5万羽土鸡、5000头土猪等特色产业项目,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涌现出了鱼河峁整乡发展黑毛土猪、上盐湾整乡发展富硒水稻、柏盖梁冬小麦、黄崖窑油菜花、冯茶庄中草药等大批产业发展典型村镇;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赵家峁休闲度假、方家沟休闲采摘、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等一大批三产融合示范村;建立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订单农业模式、大地种业“挂靠经营+保底分红”模式、寨坬“乡村旅游+贫困户”模式等10多种脱贫帮扶利益联结新模式,预计可带动群众增收达2.6亿元。

推行“医养结合集中养护”服务 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对象失去或部分失去自理能力,且多数时间为带病生存,对医疗、特护依赖程度很高,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护与康复治疗在需求层面已经高度叠加,但受传统养老、医疗体系分割的局限,养老机构的医疗、特护能力明显不足,医疗机构也无法满足日常养老条件。

  为了从根本上破解医、养、护共需下的综合保障难题,榆阳区利用民办医疗机构的灵活管理机制并结合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积极探索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医养结合集中养护”养老服务模式,为入住特困人员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健康咨询、疾病诊治等综合养护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将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模式向乡、村延伸,乡镇实行“卫生院+敬老院”模式,村组实行“村卫生室+幸福院”模式,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区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贫困人口幸福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有力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为此,榆阳区集中实施了美丽集镇、美丽村庄、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每年投入1亿元,用以完善集镇基础设施、改造镇容镇貌。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设青云、芹河等11个镇,集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另外,榆阳区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实施了脱贫摘帽村、美丽宜居村、改革重点村等乡村振兴计划重点村100个,其中今年仅在贫困村就投入4500多万元,实施了道路、电力、通信、饮水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工程。该区还将贫困户人居环境改造纳入美丽农居建设,加快推进人畜分离和“厕所革命”,千方百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移风易俗,使得贫困户的生活环境、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创新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难题 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现稳定就业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围绕这一目标,榆阳区创新实施三个兜底安置,多渠道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开辟了贫困户创业就业新途径。一是对有意愿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在特设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现已累计安置631人,其中2018年安置272人。二是对有意愿的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在政府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现已累计安置157人,其中97人已脱贫。三是对有就业意愿且符合用人条件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开发教育、环卫、卫计等公益专岗进行兜底安置,现已安置38人,其中9人成功脱贫。

  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榆阳区在80个贫困村实现“爱心超市”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爱心超市”积分制新模式,通过设定10项积分规则,包含道德评议、善行义举、集体公益、村规民约、红黑榜、环境卫生、贫困户家庭卫生、农户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捐赠等内容,培育了良好家风,树立了文明村风,形成了淳朴民风,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带动了张大沟、席随兰等一大批贫困户积极主动脱贫致富,增强了贫困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肯定。

  “2018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将采取‘户分三类’的识别办法,再次精准识别贫困户类型,根据结果实施相应的脱贫措施,从而达到底子清、情况明、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工作目标,高质量地完成今年的脱贫工作。同时,我们还将抓住农闲的有利时机,加大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力度,宣扬优良的村风民风,切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脱贫工作打好基础。此外,我们还将走访群众,征求、汇总大家意见,并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产业发展及风险评估,把2019年产业项目资金谋划、落实到位。”榆阳区扶贫办主任高登科表示。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