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经验做法

打造“3+X”帮扶体系 构建大社会扶贫格局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0-23 17:04

陕西省社会扶贫办公室,是陕西省扶贫办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省驻村联户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国有民营企业扶贫、军队武警部队扶贫等社会力量扶贫工作。2017年以来,该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的扶贫思想,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和省扶贫办构建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格局的决策部署,聚焦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着力打造“3+X”社会帮扶体系,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优化顶层设计、深化宣传动员、活化典型引领,为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穿针引线、搭桥铺路,有效激发省市县有关党政部门、公私企业、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国企、医院、高校和各类社会帮扶力量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多方联动、各展所长、精准对接、助力脱贫的社会扶贫之路,推动陕西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力的大社会扶贫格局。

构建三大帮扶体系 助解三大脱贫难题

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扶志扶智,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领域,也是脱贫攻坚亟待破解的瓶颈难题。陕西通过挖掘优势帮扶资源,构建“三大帮扶体系”,牵住了重点领域的“牛鼻子”,夯实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

组建“国企合力团”,助力产业扶贫升级晋档。2017年5月,在全国率先探索“国企合力团”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组织56家驻陕中央企业和43家省属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组建9个“国企合力团”,精准对接9市55县,助力产业就业扶贫。按照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思路,充分发挥企地“两个积极性”,利用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国有企业规模优势,直接在贫困县(区)开发规模以上扶贫产业,通过打造长线短线并进、大小项目互补、对接乡村振兴的产业扶贫新格局,有效缓解了产业扶贫短期化、碎片化问题。合力团企业累计对接项目145个,计划投资202亿元。签约项目128个,开工项目86个,到位资金60.6亿元。投产运营项目42个,完成投资18.5亿元,安排贫困户就业8186人,带动27032户近10万人通过产业就业稳定脱贫。“国企合力团”做法被新华社内参刊载。在国务院扶贫办2018年“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培训班”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助力健康扶贫提质增效组织省市三级医院帮扶县级医院,市县二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帮扶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贫困家庭,构建起医院对口帮扶、大病救治帮扶、服务保障帮扶和精准结对帮扶健康扶贫新体系:101家省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11家贫困县医院。218家市县二级医院对口帮扶1634个乡镇卫生院。1830家县乡(镇)医院对口帮扶7633个贫困村卫生室,实现了贫困县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全覆盖。全省组建医疗队119个,派出中高级专家750名,诊疗患者27.1万人次,开展医疗新技术582项,施行各类手术9727例,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建立大病救治帮扶体系,推行大病救治、医疗集团、医共体和专科联盟四种扶贫模式,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实施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启动了贫困县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开展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服务百姓健康行动”,精准落实 “五个一”健康扶贫服务。市县乡三级建成1958个“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窗口,实现横向纵向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实施校地“双百工程”,助力扶志扶智持续深入。发挥

陕西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优势,组织103所高校与96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结对开展“双百工程”,开展智力、教育、科技、人才等帮扶。深入挖掘高校智库人才优势,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管理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帮扶和技术支持,多措并举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壮大脱贫主导产业;持续加强产业技能、职业教育、就业创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脱贫业务培训,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累计实施各类帮扶项目500余个,指导编制县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44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56个,建设电商平台64个,开展文化宣传活动60余次,开展扶知扶志扶智活动138场次,培训培养骨干教师、医生护士、农技人员、党政干部和致富带头人15000多人,为贫困地区扶志扶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拓展“X”帮扶体系,完善社会扶贫格局

着眼构建社会扶贫格局,激励调动一切潜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强化部门联动、深化社会发动、推动资源共享,实现了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使社会扶贫在三位一体扶贫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凸显和发挥。

“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运行精准发力把中国社会扶贫网作为社会扶贫工作的成长点、切入点和发力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同、细化业务培训、强化宣传推广、创新作用发挥,推动社会扶贫网成为陕西社会扶贫的“新名片”。全省注册用户达316万人,对接贫困群众需求2.6万例,物品、资金成功对接率分别达73.9%和64%,专项扶贫基金到账资金达6169万元。2017年获得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运行“最佳突破奖”。2018年6月,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深入扎实发挥全省民营企业数量多、领域广、机制活的优势。组织动员4932家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参与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1731家企业投入资金19亿元,在2613个贫困村实施帮扶项目2534个,帮扶贫困人口28.54万人,产业带动成果丰硕;1548家企业在1668个贫困村实施就业扶贫项目1768个,安置贫困人口就业3.8万人,吸纳就业成效凸显; 518家企业在794个贫困村实施实用技术培训项目631个,覆盖贫困人口5.71万人,扶智扶志作用明显;2441家企业在2753个贫困村实施捐赠扶贫项目3612个,惠及贫困人口17.65万人,公益帮扶特色鲜明。4385户小微个体私营企通过捐款捐物、扶志扶智、吸纳就业、村企合作、采购销售等形式助力精准扶贫,帮扶贫困户67878户。在全国“万企帮万村”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特色鲜明。2016年5月,在全国各省中最早动员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行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在各领域开展精准扶贫行动:依托行业协作商会动员行业企业投入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科技类、学术类社会组织通过智力和技术支持,参与精准扶贫;组织教育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教育扶贫;组织医疗卫生类社会组织开展义诊、免费体检等公益扶贫活动;动员志愿服务组织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活动。全省1168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4.87亿元,帮扶贫困群众人数20万人次。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志愿服务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组织和精典案例。国务院扶贫办拟定八月在陕西举办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现场培训班。

群团组织精准扶贫亮点纷呈共青团十大行动稳步推进。培训近万名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电商人才和电商创业者。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1000多人。选派西部计划志愿者、教师等赴贫困地区一线工作,动员1万余名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暑期扶贫实践活动。募集社会资金527.6万元,帮助1113名贫困群众上岗就业。组织184所城乡中小学校30547名城乡学生手拉手结对扶贫;妇联“三秦巾帼脱贫行动”扎实有效。组织全省419家巾帼家政服务机构和59个培训基地,带动15.8万妇女依托家政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到5421元。举办各类培训300余期,直接组织妇女参与培训8万多人次;工会精准扶贫行动持续深化。建立联村扶贫点184个,实施产业扶贫486项,覆盖贫困人口9752人。举办专场招聘会,帮助3.4万贫困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实施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创业扶贫等专项扶贫活动, 1.2万名贫困户受益。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