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经验做法

牢记职责使命 创新方法举措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0-22 09:23

2015年以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稳中求进和时间服从质量的总要求,全面实施“八个一批”工程,全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来,全市累计实现15.75万人脱贫,贫困人口由20.52万人减少到4.7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3%。贫困村由693个减少到338个,三个贫困县中延长县达到了贫困县退出标准要求。2018年,延安将完成1.18万户、3.7万贫困人口脱贫,338个贫困村退出,延川和宜川两个贫困县“摘帽”任务,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目标。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牢记职责使命,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从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感悟为民服务初心,不断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脱贫攻坚参谋员、协调员、联络员、督导员、服务员职责,统筹各方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创新方法举措,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着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齐头并进,在延安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做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6月份承办了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延安市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承办了全国脱贫攻坚政策培训研修班,全省省级单位驻村工作示范培训班,推出了《陕西:洛川县以“三变”改革促“三赢”》《延川县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七项行动”》等典型经验,延安领导干部驻村蹲点调研、贫困退出实时监测、贫困县退出市级核查等做法,得到了中省扶贫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适时推广。连续三年市级考核为优秀单位,2017年获得了陕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扶贫攻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一、抓统筹、强推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发挥参谋作用。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助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延安革命老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率先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关于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到2018年实现全市整体脱贫,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两步走”的工作思路。

二是在目标统筹推进上发挥参谋作用。紧盯年度减贫目标任务,每年2月13日前,组织召开全市学习贯彻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座谈会,重温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增强各级各部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并根据阶段性工作推进情况,组织召开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市脱贫攻坚指挥部会议、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专题分析形势、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统筹推进。

三是在重点工作环节上发挥参谋作用。助推市委、市政府积极有序推进各级领导干部驻村蹲点调研、签订脱贫“军令状”、基础设施“三提升”、易地扶贫搬迁一年启动三年建成、农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动、特色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各项政策,努力在工作重点、问题焦难点上,出主意、想办法,发挥作用,使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能真正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牛鼻子”。

二、抓组织、强队伍,发挥主力军作用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必须要有一支能打硬仗、会打硬仗的扶贫队伍。为了迅速适应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形势和要求,在全市及时建立了强有力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体系。一是健全组织推动体系。在市县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以党委副书记为总指挥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基础上,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又指导和督促市县成立了“八办三组”(八办:即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8个办公室。三组:即基础设施保障组、资金投入保障组、督查督导组),同时推动乡镇建立了扶贫工作站,每个行政村配备1—2人信息联络员。二是实现帮扶领导力量定位。建立了市级领导包抓县区、乡镇、贫困村制度,将35名市级领导定位在13个县区、35个贫困村重点包抓帮扶,选派153名市直部门县级后备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扛起重要责任。同时要求,县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县区委常委等县级领导干部也全部包镇、包村、包户。三是整合“四支队伍”力量。选派37470名市、县区党政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开展联户扶贫,1784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和党建后进村“第一书记”,组建1546个驻村工作队,实现了全市所有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户有包扶责任人。全面整合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四支队伍工作力量,形成脱贫有力“铁拳”。四是转变扶贫部门职能。依照市委意见,积极督促县区扶贫部门由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或事业单位,转换为政府职能部门,并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管理中心,增加了人员编制,扶贫系统干部队伍得到发展壮大。

三、抓协调、强服务,发挥凝聚力作用

加强与各行业部门的协调对接,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建立脱贫攻坚一体化工作机制,凝聚起全市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市扶贫局责任第一。为此,围绕全市高质量整体脱贫目标,综合协调、重点服务,促进了各级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从大事上、难事上与部门县区共促共抓,一系列重点工作推进快、成效好

一是全面服务推进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主动对接市发改委等部门,下县到村实际查看任务,拿出意见共同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使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共新建76个未通畅建制村通沥青(硬化)路446公里,98个行政村“油返砂”公路569公里,实施571处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常住30户以上村组通动力电全部达标。全面消除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饮水不安全、常住30户以上村组不通动力电的问题。

二是全面服务推进“两房”建设。2016年一次性启动了1.73万户、5.63万人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集中安置点117个,集中安置率94.4%,目前已建成94个,已达到入住条件12996户43482人,占比为75.1%。2018年9月底前集中安置的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分散安置的全部搬迁入住 。全面推进了农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动,2018年对全市农村危房进行全面排查,共实施了7409户危房改造,全面消除了农村居民住房不安全问题。

三是全面服务推进培育壮大脱贫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立足全市林果、棚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为39420户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部建立了长线增收产业,并进行了轮次重点督办,全面跟踪监督产业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到2017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66万亩,总产量达323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苹果产值已经突破100亿元。有超过100万人从事苹果产业,覆盖了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70%以上,果业收入约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2018年春季新建果园8.41万亩,为计划退出的4393户贫困户新建苹果1.15万亩、各类杂果0.07万亩,户均发展苹果2.6亩。深入推进了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后整理工作。围绕苹果分级分选、冷链物流、包装储藏、精深加工和营销推介等工作,新建成选果线9条、冷(气)库3.1万吨,着力打造“洛川苹果、延安苹果、梁家河苹果”三个品牌,实现了农民收入倍增。2017年,通过后整理带动农产品产值增加94.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340元,仅苹果一项年产值增加20多亿元,贫困户果农人均增收1000多元。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三权定心、三变发力、产业转型、打赢脱贫”主题,确定推进全市200个试点村进行“三变”改革,全面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变改革”脱贫模式,使农民、集体、企业联股联利联心,真正把贫困户嵌入了产业链,农村和贫困群众脱贫动力得到了全面释放,安塞区南沟村、黄陵县索罗湾村等一批农村“三变”改革示范点不断涌现。

同时,全力服务社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等工作。在全面配合做好中央部委定点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联席会、观摩会,深化并加快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国企合力团助力、高校“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3+X”帮扶,万企帮万村等社会扶贫工作,在物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凝聚了多方力量,发挥了服务协调作用。

四、抓培训、强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帮扶干部培训。针对干部不会干、干不好等突出问题,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明政策、强素质、提水平。做到了市委组织部对全市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培训全覆盖;市扶贫局对全市扶贫系统干部培训全覆盖;县区对“四支队伍”、各级联户帮扶干部培训全覆盖。

二是丰富宣传形式。每年明确宣传主题,在市电视台、延安日报开设《帮扶榜样》《脱贫之星》专栏,每天至少报道一名帮扶干部和脱贫之星先进事迹。2017年开始,每季度在延安日报晾晒一次县区和市“八办两组”牵头部门工作成绩,每半年召开一次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总结、挖掘、推广了延川县激发内生动力七项行动、安塞区文化扶贫、黄龙县旅游扶贫、洛川县苹果产业扶贫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国各大媒体展示,印发《脱贫攻坚》22期,推送延安脱贫信息专报微信公众号60次。

三是激发内生动力。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共同推行“党建引领、教育引导、村规民约、文明模范、公益救助、司法保障”扶志六法,指导贫困村建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倡导勤劳致富文明新风,革除红白事大操大办、兴建庙宇、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筹办标准化农村爱心超市1505个,通过“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共建文明新乡村”模式,实行正向引导激励,有力地促进了贫困群众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抓机制、强落实,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一是完善“四级书记”抓脱贫工作机制。在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市级领导包抓县区镇村脱贫、军令状、驻村蹲点、奖励激励等制度,同13个县区和11个市级部门立下“军令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作出完不成任务将引咎辞职的承诺。运用“三项机制”,对2017年评选的5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全部予以提拔使用,提拔使用脱贫攻坚一线县级后备干部22名,市县两级提拔使用优秀第一书记332名。

二是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37.3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3.6亿元。三个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9.64亿元,以硬要求督促13个县区全部建立1000万元以上扶贫贴息贷款担保基金,累计筹措担保基金1.56亿元。互助资金一次性覆盖693个贫困村,同时支持175个主导产业村建立了互助资金协会,资金累计达到2.98亿元,资金周转使用总量超过8亿元,贫困户借款累计达3.7万户次。今年以来,市县按照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2%,增幅不低于上年的30%的标准,落实配套资金7.64亿元;中央部委定点扶贫、苏陕扶贫协作、省市县单位联村帮扶、国企助力帮扶等方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亿元。

三是完善督查督导工作机制。在常态化督查下,实行了市级领导带队督查暗访和主动晾晒成绩接受社会监督等制度,确保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坚持动态监测贫困退出达标率,每月实时监测全市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相关指标达标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年度减贫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找准问题症结,并在全市进行通报,高质量地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四是建立作风保障机制。围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安排,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常委带头下,明确了市、县区所有包联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驻村蹲点调研具体要求,并实行一月一通报制度。做到走访调研“三个全覆盖”,即:市级领导对所包抓的县区乡镇(街道)走访全覆盖;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对辖区所有贫困村走访全覆盖;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街道主任)对辖区内所有贫困户走访全覆盖。扎实推进冯新柱案“以案促改”工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专项巡查,开设“12317”扶贫监督热线,切实加大扶贫领域违纪违规案件查处力度,以过硬作风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共受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4727件,核查4579件,处理4744人,党纪政务处分1203人。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