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经验做法

创建“项目超市” 破解精准难题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0-22 09:22

千阳县地处陕西省宝鸡市北部山区,属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脱贫攻坚以来,千阳县认真贯彻“六个精准”要求,创建县镇村三级“项目超市”,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和各级扶贫政策“双向对接”,扶贫项目、资金、资源等要素高效整合、多向联动,保证了扶贫资金效益、贫困群众收益最大化。千阳县“项目超市”工作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被《人民日报》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等媒体深度报道。千阳县2016、2017连续两年被评为陕西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A级县。

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脱贫攻坚初期,一方面,中省市各级力量、资金、资源向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聚焦,但缺少高效整合的平台,难以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存在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的问题;另一方面,千军万马走进千差万别的千家万户,贫困群众不知道怎么干、帮扶干部不知道怎么扶、社会力量不知道怎么帮、帮扶成效没有可量化、可定性的标准进行检验。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千阳县不等不靠,成立调研组,全面走访,集思广益,提出了创建“项目超市”的设想,把贫困户需求、国家扶持政策、社会帮扶资源物化成具体项目摆出来,贫困户及各方帮扶力量像选购商品一样,根据自身实际认领实施,让扶贫工作从“想办法”变为“选办法”,解决了供需对接、资金投放、工作承载、帮扶精准等问题,这种“项目+脱贫”的模式,千阳县称之为“项目超市”。

一是广泛汇集建“超市”。围绕脱贫致富目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资源,以贫困户需求为切入点,以政策、项目、资金为支撑,搭建“超市平台”,实现了扶贫要素有机整合。向下征集需求。2016年初,在陕西省率先组建7个驻镇工作队和76个驻村工作组,动员100个单位包村、2536名干部联户,下沉到贫困群众身边,广泛走访群众,深入调查研究,面对面分析致贫原因,一对一列出需求清单。向上对接政策。将征集形成的需求清单,与“八个一批”行业部门的政策、资金进行对接,与全县脱贫攻坚规划对接,逐个细化分解,转化为帮扶措施,物化为量身定制的扶贫项目。搭建超市平台。紧扣“577”退出标准,按照户立项、村汇集、镇建档、县统筹的办法,反复研究讨论,分析可行性,最终形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优化4类村级脱贫项目2446个,“八个一批”户级脱贫项目9.38万个,张榜公示、联网发布,数据共享、随时可查,过程和结果都一目了然,覆盖了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

二是“四批认领”促落实。发动各方力量,深入到包扶村和帮扶户,精准对接落实“超市”项目,实现贫困群众脱贫愿望。贫困群众主动选领一批。动员贫困户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在项目超市中主动选领一批,贫困户自领率为53%。帮扶干部积极认领一批。动员省、市、县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按照至少1个的要求,积极认领超市项目,认领率为31%。社会力量支持帮扶一批。整合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筹资帮扶渠道,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公开项目清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认领项目,认领率为13%。县镇两级对接兜底一批。对剩余项目,县镇两级整合力量、资源,对接兜底,认领率为3%。通过四批认领,年度超市项目认领率达100%,所有认领项目责任到人、到单位,按时间节点限期完成。

三是协调联动强管理。按照“责任明晰、运行规范、公开透明、常态监管”的要求,推进超市落地见效。统揽协调。成立“4+12”脱贫攻坚工作机构,组织农业、教育、卫计、人社等行业部门,联合出台扶贫政策9大类100条,保障了“超市”项目落地实施。动态管理。以村为单位挂牌作战,实施“红心”标注管理,建立电子管理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销号完成项目,调整清理进展慢、收益少的项目,适时对接纳入新项目,实现了项目管理科学化、精准化。跟踪审计。出台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利益联结、风险防控等8个规范性文件,涉及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帮扶资金实施的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等项目,财政、扶贫、审计等部门逐项目跟踪审计,保证了资金使用安全高效。真督实考。建立“2+4”大督查机制,把超市项目认领、实施情况纳入脱贫攻坚重点督查考核内容,实施专业督查、日常督查,原汁原味通报结果,与干部个人奖惩挂钩,提高考核分值,确保了年度超市项目落实率达100%。

作 用

通过建立“项目超市”,因需派人、精准对接、四批认领、联网发布、联动落实,保证了扶贫力量、资源等要素的有机对接和高效整合,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帮扶措施、资金使用、项目安排、脱贫成效更加精准,为“六个精准”奠定了基础。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套餐。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是贫困户的共同特点,“项目超市”把准了这一脉搏,把群众的需求愿望带上来,将各级扶贫政策下去,通过“广泛汇集”实现对接,量身定脱贫项目,满足了贫困群众多样化的脱贫需求,解决了不知道怎么干的问题。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的平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民营企业、社会人士等社会力量都有意愿参与其中奉献爱心,“项目超市”正好搭建了这一平台,让各界人士可以很方便地选择帮扶项目。资金投向可查询、帮扶成效可展示,精准解决了社会力量不知道怎么帮的问题。是驻村干部开展工作的抓手。“项目超市”内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帮扶措施不漏户、全覆盖,网络化、系统化,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不用再苦思冥想“找办法”,而是发挥分析判断能力强的优势,与贫困户一道去“项目超市”里面“选项目”,有效解决了不知道怎么扶的问题。是各级考核评价的依据。“项目超市”使复杂的脱贫工作具体化、条理化、可视化,“八个一批”行业政策享受是否到位,贫困群众脱贫措施是否精准,干部帮扶是否扎实,只要对“超市”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就能为考核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年来,随着“项目超市”的不断规范完善,扶贫力量更加聚焦,脱贫进程明显加快、质量持续提高。一是脱贫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成立新型合作组织156个,引进龙头企业11户,全县矮砧苹果面积达到12万亩、奶畜存栏6.6万头(只),产业搭载实现全覆盖,建成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基地和苗木繁育基地、全国唯一的莎能奶山羊保种扩繁基地,刺绣产业吸纳贫困妇女近万人,成为陕西省光伏扶贫项目政府投资最大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二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与“超市”对接,实施斩穷根项目1636个,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通村公路硬化率、移动通信网络、电视信号、广播综合覆盖率均达100%,13个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南寨镇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千阳县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百强示范县。三是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贫困群众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和作用,主动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组织建设,通过产业搭载、土地入股、园区务工、自主建园、育苗销售等方式,拿租金、赚薪金、领股金,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获得感,发展产业的信心、自主脱贫的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干群关系明显好转。县级领导担任各镇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科级干部担任各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组组长,2536名干部深入镇村开展联户帮扶,228名干部吃住在村,与群众一道出主意、想办法、促增收,皮肤变黑了、衣服变脏了,但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了,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脱贫工作让干部沉了下去,作风实了起来,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