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门路 人人享红利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0-16 10:59
今年以来,长武县聚焦脱贫退出目标任务,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谋划,全面提升,按照“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人人享红利”精准扶贫思路,打出“组合拳”,狠下“绣花功”,力争年内79个贫困村和800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5.59%降至0.8%,确保如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一、抓重点、求突破,打出“组合拳”
一是“一长两短”规划到户,产业有路子。坚持“果业主导不动摇、特色种养做示范、劳务就业促增收、光伏发电有保障、电商扶贫拓渠道”的产业发展方略,因户施策、长短结合,努力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首先,明确了“3+N”产业发展方向,即:大力发展苹果、核桃、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和若干个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了户均“一长两短”产业全覆盖。其次,建立了“四个一”产业保障体系,即:每个贫困村培育或引进一个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一个扶贫性质的专业合作社、建设一个扶贫产业园或集中区、建立一个电商平台。再次,创新了五种利益联结机制,即:小种小养型、基地带动型、合作经营型、入股分红型、试验示范型,把各种类型的贫困户都联结在产业链上。同时,开辟一举多赢新路径,在全县97个贫困村均建设了光伏农场,利用光伏组件以下空间发展种植养殖业,实现了光伏、种养、劳务立体增收,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
二是“综合公岗”增设到村,就业有位子。实施“公益专岗保就业、扶贫工厂增就业、推动转移促就业”三大工程,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深入推进公益专岗助力脱贫攻坚五年行动计划,全县开发公益岗位2200多个,全部用于安置贫困群众就业;将419名贫困劳动力就地聘任为生态护林员,确保有就业意愿且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至少一人实现非农就业。聚焦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培育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1+8”模式,建成富熙服装加工就业扶贫工厂1家、在8个镇(街道办)建立了8个社区扶贫车间,吸纳198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举办了四场“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410人。
三是“水电路讯”建设到组,共享好日子。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已入住595户,剩余170户7月底前可全部入住。农村危房改造已完成526户,剩余11户7月底前可建成入住。对鳏寡孤独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众,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幸福院“交钥匙”工程,建成农村幸福院107处,安置特困群众968户1704人。从国开行贷款1.4亿元,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开工新建或改造通村通组道路368公里,目前已完成257公里,计划8月底前全部完成。启动了11处单村供水和602户群众自来水入户工程,目前已完成310户,预计8月底前完工。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电力入户率达到100%。
四是“扶贫政策”落实到人,温暖心窝子。坚持“教育扶贫不漏一个贫困学生、健康扶贫不漏一个贫困患者、兜底保障不漏一个特困群众”的原则,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等普惠性政策,安排1945名教师与3905名贫困户学生结对帮扶,建立了贫困户子女学前一年到大学直至就业全程精准资助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严格落实健康扶贫“4个100%”要求和“四重保障”机制,县财政全额代缴了贫困群众新农合个人自筹部分,全县贫困人口参合率和大病保险率达到100%,贫困群众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认真落实特困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政策,确保了兜底对象政策性补助和光伏分红“双保险”。
五是“志智双扶”深入到心,挺起腰杆子。创新开展了“三送三帮三解”(“三送”,即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三帮”,即帮产业、帮就业、帮创业;“三解”,即解疑惑、解难事、解民忧)活动。在97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了“爱心超市”,让群众通过参加公益劳动获取积分,换取日常生活用品,增强内生动力。在各村建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整合人社、教育、农牧、妇联等培训资源,开展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通过设立“民风栏”、善行义举榜、“黑红榜”、成立红白理事会等措施,引导贫困群众消除“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通过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二、抓关键、重细节,狠下“绣花功”
一是着眼于“细”,狠抓问题整改。梳理归纳自查问题12条、各级反馈问题24条,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坚持“六有”标准,实行销号管理,扎实进行整改。坚持个性问题共性化,举一反三,安排全县3000多名帮扶干部开展“六必访”活动(即:建档立卡贫困户必访、家庭有变故的户必访、收入困难的户必访、对政策存在误解的户必访、非贫困户必访、老上访户必访),逐户走访排查,逐一进行整改,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不再反弹。
二是着眼于“准”,狠抓数据录入。建立了信息数据一体化制度,严把采集、审核、录入、管理、应用“五道关口”,做到实际情况与国网系统记录、纸质档案、贫困群众口述、帮扶队员掌握情况“五个一致”,通过一议(全面评议研判)二核(重点入户核查)三比(信息数据比对)四定(逐级细化规则)五录(更新数据信息)的“五步工作法”,有效提升了我县脱贫攻坚数据资料的精准度。
三是着眼于“严”,狠抓资金管理。坚持“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原则,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坚决杜绝“撒胡椒面”。组织财政、扶农、审计等部门,深入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大排查、大整改活动,确保扶贫资金精准、高效使用。制定了《长武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长武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着力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坚决防止扶贫资金“趴窝”“挪窝”。
四是着眼于“实”,狠抓精准施策。对缺技术的,从种养殖、手工艺制作、家政服务等方面进行培训;对缺资金的,采取发放产业直补资金、小额信贷等方式进行帮扶;对因病致贫的,采取大病救助、慢性病签约等措施;对因残致贫的,采取发放补贴、兜底保障等措施,做到帮到点子上、扶到要害处。
三、抓作风、强保障,决胜“攻坚战”
一是党政统筹抓部署。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谋划,制定出台了《长武县2018年整体脱贫摘帽方案》,在全县8个镇(街道办)建立了脱贫攻坚工作总队,由包抓镇(街道办)的县委常委担任总队长,一包到底、一抓到底、负责到底。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听取汇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定期不定期深入一线,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实地检查、跟踪问效,统筹指导镇村高效开展工作。全体县级领导以上率下、带头住村,解剖麻雀、推动落实。
二是强化管理抓队伍。严格落实《关于深化“四支队伍”日常管理打造脱贫攻坚帮扶铁军的意见》,坚持“人脸+指纹”电子考勤、扶贫人员津贴绩效管理、夜间会、“五天四夜”等工作制度,铁面考核、奖惩分明。坚持把科级后备干部纳入“四支队伍”,先后对38名在脱贫攻坚一线表现优秀的干部进行了提拔。加强“四支队伍”培训,在村“两委”换届之后,对“四支队伍”先后进行了2轮轮训,开展了脱贫攻坚知识“擂台赛”,要求“四支队伍”对群众诉求、扶贫政策等坚决做到“一口清”。深入开展以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村庄为主要内容的“四面红旗村”创建活动,每评上一面红旗,所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常驻工作队长及第一书记工作报酬标准每月上调400元,其他村干部上调300元,连续享受6个月,提振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三是凝聚合力抓协作。抢抓苏陕扶贫协作机遇,加强与泰州市海陵区的衔接联系,8个镇(街道办)均与海陵区相关镇(街道办)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先后组织30多家企业来长武考察、洽谈,累计向长武捐赠资金208.3万元,落实扶贫产业项目4个。抢抓中国银行定点扶贫的机遇,争取中行投资1718万元,实施安全饮水、移民搬迁等项目43个,累计为贫困群众捐款400万余元。抢抓国企合力团扶贫的机遇,包联长武的彩虹集团、陕西移动、秦农银行三家单位共引进或直接投资建设项目6个,合力团产业扶贫项目长武现代肉牛产业园区正加快建设,光伏基地建设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四是严督实导抓作风。结合“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坚持定期不定期、不间断地开展巡查暗访,严肃查处扶贫领域失职、渎职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严不实等行为,并在第一时间下发通报,严肃进行问责,督促真改实改,力求查问题一针见血、看现象见微知著。今年以来,下发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作风建设快报9期,移交问题线索1件;发出扶贫领域违纪问题典型案例通报5期,处分8人。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