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经验做法

以新理念开辟健康扶贫的“镇巴路径”

——陕西省镇巴县健康扶贫先进事迹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0-09 09:37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地处巴山腹地,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总人口28.9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贫困村129个,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1763948968人,其中因病致贫7450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2.2%;因病致贫18625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8%。因病致贫返贫是最主要的致贫因素。

2016年以来,镇巴县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开山之斧”,打造“2+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构建“互联网+健康扶贫”信息化服务载体,实行精准识别“四步筛查”工作方法,探索“一二五”健康扶贫保障机制,推进疾病预防“八大行动”控增减存,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在册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县域内就诊率达93%,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由58%提高到86%因病致贫返贫户由9862户减少至2814户,较好地破解了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难题,开辟了健康扶贫的“镇巴路径”,先后荣获“全国健康扶贫先进县”“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奖”等殊荣。

一、全面推行“2+2+1”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健康管理不断提质增效

镇巴县创新实行“2+2+1”(村医和村卫计专干各1+镇级医生和公卫专干各1+县级指导人员1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真正把签约服务做细做实,靶向破解山区贫病群众看病难问题一是组建签约团队,明确职责任务。整合全县卫计队伍和医疗资源,抽调县镇村686名医生组建180个家庭签约医生团队,规定签约服务内容和服务频次,实行队长负责和持证上岗制。明确县级负责技术指导、业务培训,镇级负责进村服务、入户随访,村级负责送医送药、组织体检;每月聘请国内知名医学专家来县授课,提高签约医生服务能力二是规范服务方式,夯实服务内容。以“菜单”形式,设定免费与付费两种服务包,免费服务包为基础包,付费服务包分为初级包、中级包、高级包。签约服务以贫困人口、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为重点,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最终实现全覆盖。全县以家庭为单位共签约贫困户“免费包”17639个,非贫困户“付费包”1701对签约患者实行“一病一方”和“一户一策”服务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结核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83.3%83.4%72.7%100%三是提升服务内涵,保障签约质量。将签约服务与分级诊疗相结合,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上转患者住院连续计算起付线,下转患者免起付线。赋予签约医生一定比例的二级医院专家号源、预留床位,对贫困人口开通预约诊疗、医保代办等特色服务。自主研发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软件,为村医和村卫计专干配发了智能手机。家庭医生在随访过程中,可通过手机实时上传服务内容和图片,确保了签约服务质量。四是强化考核激励,倡导真情服务将签约服务纳入卫计系统目标责任考核,按月评选签约服务“星级团队”,作为评优树模、个人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优先考虑整合医保、公共卫生和财政资金560万元,按照因病致贫每人每年80元、其他贫困人口50元的标准,核定签约服务费。对推行付费服务包的医疗机构,每个包至少奖励50元。开发村级公共卫生公益性岗位180个,按照每月500元标准落实服务报酬,稳定村级签约服务队伍。

二、试点先行“互联网+健康扶贫”项目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效能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镇巴县利用全国“互联网+健康扶贫”应用试点项目落户汉中的有利契机,先行先试,积极开展“智慧卫健”探索,建成移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实现远程医疗诊断,让大山深处28.9万群众享受最新医疗科技福利。一是构建互联网+健康扶贫数据平台。同国家卫健委战略合作,以大数据平台为轴心,在全国率先实现本县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结算与健康扶贫业务数据的互通共享,开展数据分析和研判,构建贯穿居民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数据链。利用医疗大数据对医疗机构进行实时监管,年均发现并纠正不合规医疗行为3300余人次,扣减合疗基金50余万元,使扶贫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二是开发移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系统。推进“互联网+健康扶贫”的创新应用,开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和电话跟踪随访系统软件,专门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传递。在卫生信息系统增加贫困户就诊即时通功能,家庭医生通过手机APP就能掌握群众的就医动态,开展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服务和医患交流等,签约服务真正实现了息化、智能化管理。三是大力开展远程诊疗服务。发挥互联网优势,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预约诊疗、远程培训、远程医疗等服务。首批为6326名慢病贫困人口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在线慢病管理;近三年累计在线医学教育培训3600余人次;全县183个村卫生室、21个镇卫生院、3所县级医院与8家省市三级医院建立远程诊疗服务体系,近三年累计2700余人次接受远程诊疗服务,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三、创新实施“四步筛查”工作方法,因病致贫得到精准识别

为摸清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底数,实现精准识别、因人施治,镇巴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以体检筛查为重点的“四步筛查”工作法。第一步,制定标准。出台《镇巴县健康扶贫“四步筛查”实施方案》,统一体检标准、统一筛查方案、统一组织培训、统一抽调人员、统一调配设备,确保筛查识别有章可循。第二步,体检甄别按照“县主导、镇组织、村协助”的原则,采取镇卫生院集中体检、行动不便患者上门体检等方式,组织县内40名专家、骨干医师,邀请西安交大一附院和陕西省肿瘤医院17名博士专家,走遍全县20个镇183个村,体检筛查贫困群众53299人。第三步,比对核查组织县镇村三级逐人逐户核查会审,并与扶贫管理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厘清致贫主次原因,经公示最终确定因病致贫返贫745018625人,比体检甄别前分别下降2820.4个百分点,为下一步精准帮扶、靶向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步,评估分类筛查确认的贫困患者由县镇村三级医生联合开展分析评估,精准分类。全县确定因病致贫9162人,其中大病2526人、慢病6326人、重病310人,逐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按照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的“三个一批”策略实行精准救治。

四、建立健全“一二五”健康扶贫保障机制,全民健康实现长久守护

镇巴县把全民健康作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任务,确立“健康镇巴”这一战略目标,抓牢“减存量、控增量”两个重点,构建统筹协作、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健康管理、监督考评“五大体系”,形成“一二五”健康扶贫保障机制。一是统筹协作体系。建立县委、镇办书记主抓,县长、局长、镇长主责,镇村干部、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签约医生“四支队伍”为主体的“234”领导机制,以及县级“三线协作”(党政、业务、协会)、镇级“四个统筹”(工作谋划、业务协调、人员安排、经费保障)、村级“六位一体”(学习办公、开展工作、参加培训、接受督导、共享信息、考核奖惩)的“346”责任体系,形成健康扶贫工作合力。二是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补充医疗保障+其他方式(社会捐助、爱心基金等)的“4+X”医疗保障体系,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6%以上。三是能力提升体系。在县财政自给率不足5%的情况下,筹资近4亿元,实施中医院整体迁建和县医院综合楼建设,扩建6所片区中心卫生院,建成18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统一配备快速检测仪、健康管理一体机等医疗设备。县级医院与省市三级医院组建医联体2个,与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21个,覆盖全县25家医疗机构。县财政每年预算卫计人才专项基金200万元,近三年共引进、培养医学人才460人。四是健康管理体系。与西安交大口腔医院、汉中3201医院等三级医院建立协作机制,对大病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定点救治。以签约医生村村宣讲、创建健康医院、建立智慧卫计等多种形式,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落实基本公卫、妇幼保健项目,开展传染病专病专防和地方病综合防治,深入推进疾病防控“八大行动”,让群众“少生病”。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开展以居民健康素养、慢性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核查为主要内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项目,率先在全国启动精准健康工作。五是督查考评体系。把健康扶贫纳入县委、政府工作督查范围,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1次以上;注重过程考核,实行月检查、季点评、年终考核排名;坚持考用结合,将健康扶贫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优树模、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挂钩,对出现严重问题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天道酬勤”。镇巴健康扶贫人用辛勤、智慧和汗水,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难题做了积极有益探索,为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提供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镇巴路径”。201712月,镇巴健康扶贫工作经验在全国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活动启动会上交流发言,与会者赴镇巴观摩;河北、云南等6省及陕西省内93个县(区)共110余批次赴镇巴学习考察。今年6月,九三学社中央督察组、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在镇巴督察调研后指出:“镇巴健康扶贫经验宝贵,值得推广”、“趟出了新路,解决了问题”。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健康之路》栏目组等先后赴镇巴采访报道。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